“退款”建成的清华园第一楼
青岛一彩民机选5注号码擒千万大奖
或将2次整区断号
形态看好单双单 和看11
大号升温 连号走冷
下一篇4 2011年3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百年清华学堂:
“退款”建成的清华园第一楼

 

清华大学建立的来龙去脉,一度成为学界争议的焦点,而象征清华大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正是99年前清华学堂这座德国古典式建筑的拔地而起,而它的兴建和美国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庚子“退款”建成的清华园“第一楼”

熙春园是圆明园的一部分,道光二年熙春园被分割为东部的“涵春园”和西部的“春泽园”,咸丰皇帝又分别改名为“近春园”和“清华园”。

庚子事变后,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将向西方列强赔款,史称“庚子赔款”。为了减轻赔款压力,1905年,时任清政府驻美公使的梁诚,开始和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商讨赔款是否可以付银代替付金。起初,海约翰并不同意,后来美国在赔款问题上有所松动,答应退还超收赔款。但坚持“建议”退回的赔款要兴办西式教育,大力发展赴美留学事业。

1910年11月,负责选派学生留学美国的游美学务处,确定清华园为游美肄业馆校址,更名为“清华学堂”。清华学堂这座高不过两层的建筑,是清华园的第一座“大楼”,同期兴建的还有二院(在清华学堂以北、电机馆的西边,现已拆除)、三院(在大礼堂以北,现已拆除,在其原址扩建新图书馆)、同方部等一批建筑。

清华学堂承载着年轻人的梦想

1912年,为了消灭帝制时代留下的遗迹,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1913年起,清华著名的“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陆续建成。

这一时期的清华学子,许多成为我国科学、文化和教育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包括竺可桢、茅以升、金岳霖、吴宓、叶企孙、周培源、闻一多、潘光旦、马寅初、梁思成等,都曾在清华学堂这座二层小楼里学习生活,清华学堂承载了这些年轻人振兴中华的梦想。

那时,清华学校离真正现代意义的大学还有不小的距离。学生到这里来,主要是学习英文和一些欧美文化,学制8年,毕业后公费进美国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这里仍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国内外舆论使清华转型迫在眉睫。1916年,校长周诒春第一次提出清华应向完全大学过渡。但是随后,清华的校长如走马灯似的频繁更换,校制改革几近停滞。

20世纪20年代中期,整理国学成为各大学文科教授关注的一个重点。1925年,曹云祥执掌校政,他把聘书交给吴宓,请他来筹备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室地点就选在清华学堂。

那一时期,清华学堂大师云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成为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他们和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等荟萃于清华学校,培养学生研究中国文、史、哲诸学。但关于国学院发展方向,教授内部存在不小的争议,国学研究院筹备主任吴宓希望扩大研究院的规模,教务长张彭春则认为国学院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机构,只能是一个中间环节,二人意见不合双双辞职。学院内部也分化为两派,清华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需要抉择的分岔路口。1929年,清华国学院终结,繁星闪耀的国学天空就此崩塌。

比大楼更重要的是大师

解放初期,清华的教学、行政等领导机构依然设在清华学堂大楼里,学堂西部则作为校领导机关(校委会)所在地,东部的一部分曾用作中共清华党总支的办公室。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梁思成为主任的建筑系迁入此楼,清华学堂大楼成为建筑系专用系馆。那时,人们步入清华学堂,会看到门厅和长廊上悬挂了琳琅满目的名画,感受到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然而在“文革”期间,清华学堂大楼因年久失修遭到了严重损坏。

“文革”结束后,关于如何处理这座残旧的建筑,曾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在校长刘达的坚持下,学堂修缮加固。1978年底学校基建处许大华等人经丈量,重新绘制了档案馆目前仅存的清华学堂建筑图。

1990年代末,清华大学教务处迁入东半部,成为全校学生返校注册的必到之处,校研究生部迁入西半部,从此结束了清华学堂用作教室的历史。2001年,清华学堂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据《文史参考》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