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孙禹,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后赴美国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音乐学院深造。2001年,孙禹荣获国际瓦格纳歌剧大赛第一名,从此闻名国际艺苑。目前,孙禹已在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用六种语言领衔主演了五十多部歌剧,并与世界著名男高音多明戈多次合作。并已发表、出版有一百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评论和歌剧及电影剧本。
生平事迹
一句话,改变了一生
从小,孙禹在家中见到最多的便是书。在这个男主人是安徽省文联的专业作家,女主人是文学编辑的家庭中,却培养出了两个热爱音乐并做出卓越成绩的儿子——孙禹和孙国庆(著名流行歌手、主持人)。
30多年前,孙禹母亲听从邻居建议,让他去考音乐学院时,孙禹还不识五线谱,弟弟孙国庆还嘲笑其是“简谱债”。但站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考场上,孙禹一开唱,声音便吸引了一个人的注意,他,就是著名声乐教育家李维勃。“考音乐学院吧,我想教你。”这句话,让孙禹站到了歌剧的起点。
1978年,孙禹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师承李维勃。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歌剧舞剧院任独唱演员。1987年在北京国际艺术节上,主演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歌剧《原野》(饰仇虎),轰动歌剧界。
一次经历,产生闯荡美国的念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点燃了孙禹出国的念头。因为歌剧是西方的艺术,尽管当时孙禹英语不佳,但他深知只有出国深造,才会有更快的发展。
1988年,孙禹考取了美国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音乐学院。在美国的经历并不顺利,然而,对歌剧艺术的不舍,让他咬着牙留下来了。
1992年,孙禹在美国国家歌剧院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制作的中国歌剧《原野》选拔演员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再度以该剧男主角的身份主演了这部建国以来惟一一部走向世界的中国歌剧。演出又一次在美国产生轰动效应,《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都给予极高评价,称他为“世界级歌唱家”。
一个信念,支撑着前往歌剧的殿堂
之后,孙禹又前去欧洲发展。有一次,他在阿姆斯特丹参赛,结果连决赛也没有进入就被淘汰,此时的他,还要参加另一个相隔半个月之后的比赛,但已身无分文。
无奈之下,他只能敲开一家中餐馆的门求职。姓黄的老板了解他的情况后,把他收留下来管吃管住不用干活,让他半个月后顺利地参加比赛。那次,他虽然没有摘取大奖,但一位年迈的评委为他争取到了德国萨布吕肯歌剧院的一次竞聘机会,孙禹一考即中,几年中他成了这家歌剧院的台柱。因为,他坚信,有灵魂的声音才动人。
近年来,尽管受国际瞩目,但孙禹深知,自己的根在哪里,如今,这位歌坛骄子毅然回归祖国。现在,他为中国和西方的艺术文化交流、国内的歌剧事业无怨地奔波忙碌着。
对 话
记者(以下简称记):刚在讲座中多次提到“祖国”两字,您怎样看待这个词的意义?
孙禹(以下简称孙):我们这些在国外漂泊多年的人,从不说中国,而是称之为“祖国”。对我来说,祖国,就是包河公园,就是“从肥东,到肥西,买个老母鸡,拿到河里洗一洗,我的妈吔,尽是皮”的歌谣,就是饿的时候,妈妈端出的一碗泡饭和雪里蕻,就是许许多多不能忘怀的家乡一草一木……
记:您是出身文学世家的,写作也是继承衣钵?
孙:我没上过中文系,但我的文字功底应该是深受父亲(著名作家孙肖平)言传身教的。18岁时,我就发表了第一首诗歌,尽管曾收到过大量退稿,但我对写作的态度,就是永不言弃,才有了今天这些小说的面世。
同样,如果没有这份文学修养,我的歌剧表演就不会深刻和饱满。
记:您经常回安徽合肥吗?
孙:最近因为这部《漂泊英雄》,我回来得挺频繁的。每次回家乡,都感到有些变化。这种变化不是说环境,而是我眼见到的安徽人,整体素质都在恢复和提高。
记:从事歌剧艺术这么多年,你心目中的艺术价值是什么?
孙: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守住你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你会比亿万富翁还要富有。而我,认为,艺术价值,就是要守住我自己最喜欢的事。
喜欢的事我会守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