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的传世之谜
2011年3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清明上河图》的传世之谜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它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也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

“绝妙作品”,仅溥仪的钤章就达3枚

《清明上河图》的版本众多,历史上一般公认的三个主要版本是:张择端的原创版本,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明代画家仇英的临摹创新版本,现保存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清朝乾隆皇帝命令皇家画工御制的官方临摹本,现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珍品,此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张择端存世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它以全景式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汴梁(今河南开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据统计,该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牲畜208头。全图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者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清明上河图》共有历代13位收藏家写的14款跋文,钤章96方。仅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证明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

命运多舛,数次出入皇宫

根据《清明上河图》卷后元人杨准、明人李东阳的题跋可知,此画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图前面应还有一段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题写的“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而今这些在画上都已不见。

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金兵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北宋朝廷精心收藏的历代名人字画也成为金军的战利品,《清明上河图》被金兵掠走,第一次离开皇宫,流落到北方。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蒙古族人在攻占金朝和南宋城池的同时,他们收获了大量的珍贵书籍和字画,《清明上河图》也被收进了元朝的皇宫,这是《清明上河图》第二次进入皇宫。

《清明上河图》虽然被收入了皇宫,但是皇室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长时间被遗弃在库房里无人问津。有一天,元朝内务府的一名装裱匠发现了它。装裱匠想到了一个掉包计,把真迹换了出来,就这样,《清明上河图》第二次被弄出皇宫,流落在民间。

明代嘉靖年间,内阁首辅严嵩权倾朝野,想把天下的珍奇财宝都据为己有,《清明上河图》自然成了他搜寻的目标。后来严嵩被御史邹应龙等人弹劾,官场失势,被罢官为民,严府家产被抄,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此一回进入明朝内府,乃是《清明上河图》第三次进入皇宫。

万历年间,《清明上河图》落入了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手里。《清明上河图》在冯保手里呆了多久,如今已不得而知。但在抄没冯保家产时,并没有这件作品,它也就没有再进入明代的宫廷。此后百余年,《清明上河图》下落不明,期间究竟几易其主,无人知晓。

清朝乾隆年间,这幅画再次露面。这次收藏《清明上河图》的是毕沅。毕沅是清代著名经史学家,他的弟弟毕泷是清代著名的收藏鉴赏家。如今《清明上河图》上,仍有二人的印记。毕沅死后不久,湖广各族起义反清。清廷认为毕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费”,不但将毕家世职夺去,而且将其全家全部杀掉,家产也被抄没,《清明上河图》第四次进入皇宫。

历尽磨难,真迹惊现世间

1938年,溥仪将《清明上河图》藏进新修的伪满皇宫博物院。抗战胜利后,伪满洲国土崩瓦解,《清明上河图》再受磨难。

“当时,溥仪打算出逃日本,于是从长春精心挑选出57箱珍贵书画、珍宝逃往通化大栗子沟。”辽宁省博物馆副研究员戴立强介绍,溥仪的方案是从通化到沈阳,再逃往日本。“由于从通化大栗子沟到沈阳只能乘坐小飞机,所以他只带了一个手提木箱,里面装的全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溥仪刚出现在沈阳机场,等来的不是日本方面的接机人员,而是手持冲锋枪的苏联红军,他只好乖乖地束手就擒。那一装有名贵字画珍宝的木箱,被胡乱丢弃在机场里,《清明上河图》也在其中。

1948年11月,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哈尔滨成立,之后,原东北局文化部组成国宝调查组,四处打探遗失在东北、华北各地的部分清宫书画,并着手鉴定整理国宝。“在这过程中,古代书画鉴定大师杨仁恺发现了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戴立强回忆道。

杨仁恺将这幅画卷的照片,发表于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时任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绘画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就这样,遗失多年的稀世国宝终于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绝世国宝,谜团几何?

《清明上河图》本身也有许多待揭之谜,张择端身世就是其中一个。

关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南宋人;还有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金朝人。

更多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考证,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清明上河图》卷后金代张著题跋中,明言张择端的身份为“翰林”,并进一步指出,张择端游学于京师,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张著的题跋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张择端是北宋人的观点最具说服力。

而关于《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学界更是聚讼纷纭。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

对春景之说首先怀疑者是开封市教师孔宪易。孔宪易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画的是秋景。“清明”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继孔宪易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邹身城在中国宋史研究会上提出论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图>的社会意义》,认为“清明”既非节令,亦非地名。这里“清明”一词,本是画家张择端进献此画时所作的颂辞,这个“清明”系指政治开明。

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在《<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一书中,对孔宪易的秋景之说持否定态度。《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扇子有十多处,这是孔宪易产生秋景说法的原因之一。周宝珠教授考证认为,扇子在北宋还有“便面”之用。书生文人、达官显贵、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愿寒暄,就以扇子障面,对方心神领会并不责怪,反而认为是礼貌之举。

周宝珠教授对“政治清明”一说赞赏有嘉,并进一步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北宋长期实施的“偃武修文”的国策,国家经济趋于繁荣,出现了唐朝之后的又一个太平盛世。《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出的磅礴气势和繁盛景象,最能代表宋徽宗赵佶“偃武修文”的治国思想。如果称太平盛世未免太露骨,因此“清明上河图”这五字一语双关,弦外有音。

此外,《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又是什么含义呢?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上坟之意”;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

尽管有些专家的新解尚有值得商榷之处,然而,这些观点对《清明上河图》这幅写实画中风俗的研究,无疑是一个突破。《清明上河图》留下的诸多千古谜团,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能一一揭开。       据《文史参考》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