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2011年3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答记者问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昨日下午举行记者会,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飞,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据新华社电

判断法律体系是否形成有两个标准

徐显明说,判断一个国家法律体系是否形成可以依据两个标准。从事实标准看,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做到了有法可依,所形成的秩序是通过法律调整而形成的法律秩序,每位公民的各项权利都能够通过现行法律获得确认和保护。再一个是法律规范的文本标准,就是法律部门当中最重要的法律以及和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相对齐备,内部协调一致。具备了上述两个方面,就可以确认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宪法是主干,七大法律部门是主枝

在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时,徐显明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一棵大树,宪法是树干,七个法律部门是树干上的七条主枝,主要包括:保证宪法实施的宪法相关法部门,包括选举法、国家机构组织法、反分裂国家法等,共有38件;调整平等主体之间法律关系的民法商法部门,包括婚姻、家庭、继承等,现有法律33件;用于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国家行使行政权的行政法部门,如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外交、教育等方面的法律,有78件;经济法部门,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有60件;社会法部门,主要是国家保障公民社会权利的法律制度,现有18件;刑法部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类是保证之前几个部门实体法实施的程序类法律,共有10件,如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七个法律部门合起来,再加上宪法一共是239部法律,构成了现行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鲜明特点

信春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构,是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目标。一个规则的社会、秩序的社会、专业化的社会,权利义务明确的社会,个人对自己的未来可计划而且可预测的社会要靠法律、靠法治来实现。第二,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步和公民权利要求相同步。第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回应社会的需求,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我国在多个法律部门都具备民生的视角,目的就是保护民生福祉,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第四,法律体系是分层次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适应我国幅员广大、各地情况存在差异的现实,符合不同层面社会治理的需求,又能维护法制的统一。

加强执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常言道,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李飞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基本方针,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更加强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李飞说,在保证法律执行上,一是在全民中开展普法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学法,知法、懂法,增强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二是强化保证法律实施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执法监督。再有,通过党内纪律检查、行政上的纪律监察、人民群众的监督,特别是舆论监督等,保证各级国家公职人员严格执法。四是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以及依据国家赔偿法对违法侵犯公民权利予以赔偿等救济手段,防止执行法律的不作为、乱作为。

李飞表示,进一步加强法律的执行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上到下都要尊重法律的尊严,自觉地执行法律、遵守法律。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