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三次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今年2月25日获表决通过。我省有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部法律的出台,对我省有着怎样的意义?如何解决“非遗”保护中,有些地方“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怎样应对我省部分“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窘境……带着这些问题,记者3月4日下午在政协小组讨论会间隙,采访了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
徽州文化进入整体性保护的具体实施阶段
记者: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我们倡导的保护也是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式来反映和保存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处于何种“位置”?发展与保护到了哪一步?
王文章:2007年至今,经地方申报,组织专家考察和论证,文化部先后批复设立了闽南文化、徽州文化、热贡文化、迪庆民族文化等11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这1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在编制规划实施细则,进入整体性保护的具体实施阶段,尤其是安徽的徽州文化发展得很快,很有影响力。
记者:目前,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一些地方缺乏科学保护意识,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保护措施不落实。对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王文章: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大大促进和带动了各地的保护工作。反对和限制申报工作中的重申报、轻保护现象,一直是我们工作中的一个侧重点。但必须看到,目前仍然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文化部正在采取措施,引导这些地方将工作重点从申报转移到保护。
记者:目前,安徽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后继乏人的现象,对此,应如何采取措施,以进一步完善保护传承机制?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活态形式传承的文化遗产,主要依靠传承人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因此,传承人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下一步,将对一些濒临失传的、具有传承价值的项目,国家在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的同时,也对传承人给予一定资助,鼓励其传授技艺。
今年文化部将出台实施生产性保护的扶持政策,研究制定对学艺者、继承者的助学、奖学等激励措施,逐步建立起长效的传承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
申请“世遗”要摈弃功利思想
一连几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都在为中国文化的保护和战略奔走呼吁。3月4日下午在政协小组讨论会间隙,冯骥才委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冯骥才介绍说,他今年的提案还是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冯骥才委员也向记者表达了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后后续保护工作不能延续的忧虑。缺乏专家参与保护也是令冯骥才委员忧虑的问题之一。
“一个地区的经济有兴衰,但唯有‘文化’才是永恒的资源。这资源既是经济的,更是精神的。如果拿它换眼前几个小钱,失去的只能是一个地区最重要的东西——精神。地域精神、人文传统、乡土情感与亲和力,这些东西一旦失去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因此,各地在申请‘世遗’时一定要以此为戒。”
冯骥才认为,申请“世遗”,当地政府要摈弃功利思想,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
保护古民居,政府有大量的课要补
2000年11月,安徽省黟县的西递、宏村两个村落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旅游等经济活动的升温,古村落建设改造速度加快,以及影视基地的建立,导致非本土的建筑装饰手法和现代化的装饰材料不断涌现,有些村落过多地强调单幢古建筑的保护,而忽视整个古村落风貌的保护等等。
3月4日下午,在政协小组讨论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张柏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关于黄山古民居的保护工作,张柏提出,政府有大量的课要补。
“在古民居保护工作中,政府除了必须发挥普查、规划、安排保护资金和打击破坏古民居行为的主导作用外,还应广泛发动民间力量参与保护”。张柏告诉记者,我省当地政府和农民要从发展中受益,也要自觉增强保护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