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认为含双酚A奶瓶会诱发性早熟,从3月1日起,将禁止含生产化学物质双酚A(BPA)的婴儿奶瓶。然而,记者走访北京市场发现,塑料奶瓶仍多以PC材质为主,而PC奶瓶多含双酚A。商家表示,目前并没有接到国家政府部门的相关通知,不会下架。(据3月1日《新京报》)
PC等材质的奶瓶在反复消毒、灌入滚烫的沸水、放微波炉里加热时,可能都会造成双酚A溶出量迅速增加,从而诱发婴儿性早熟。欧盟因此对含有双酚A的奶瓶进行封杀,其实也不是刚刚才给出的消息,刚刚才发生的事情。早在今年1月份,欧盟就对此做出了决定并通报了消息,1月18日媒体对此也做了公开报道。
然而,从欧盟研究双酚A危害到做出封杀决定再到封杀令执行,这中间过去了多长时间?为什么在中国市场上,关于双酚A奶瓶依然没有任何说法?国家相关质量监督和安全管理部门,到底对双酚A诱发婴儿性早熟做过什么鉴定和调查,给过什么意见?如果认为欧盟的研究结果和封杀令有理,为何不跟进?如果认为双酚A没有诱发性早熟的隐患,又为何不见公布相关数据?这种落后于国际安全机构,甚至落后于媒体关注的监督管理方式,足够让国内消费者“心神不宁”。
近些年来,像这种记者在先,职能部门慢半拍甚至不作为的现象很是普遍。媒体虽然可以行使新闻监督之责,但媒体毕竟不是手握权力公器的职能部门,媒体监督落后于事实发生,总是在消费者受到伤害之后,是一个无需论证的必然结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保障,最终还得落在相关职能部门的身上。改变慢半拍的工作作风,变事后补漏为事前预防,希望相关职能部门能主动一点,不要总是碌碡一样,不推不走,或者总是要让人从屁股后边撵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