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收藏在盒子里的阳光
新书·速递
下一篇4 2011年2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周本立
 

散文家杨朔曾经说过:“散文常常能从生活的激流中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断,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温跃渊这本散文集所记述的那些人那些事,他的所思所感,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侧影。

《故土难舍》一辑,把我带进了那光滑滑的小街石板路,蜿蜒而清澈的小河,以及那烟雨苍茫的“兴隆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所不同的是,他的童年要比我苦难得多。他10岁失怙,饥寒交迫,备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助的痛楚。但是,他从不向命运低头,而是自强不息,愈挫愈坚。你看,昏黄的豆油灯下,一位少年蜷缩在稻草铺上,饥肠辘辘,天寒彻骨,他用冻僵的手指翻阅一页页书卷,彻夜苦读。这就是跃渊。(《夜深的时候》)他把这种勤学苦练的精神带到入城学徒,带到青年和壮年,直至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岁,依然如故,从而,成就了著作盈尺的安徽文坛一位知名的作家。

《文坛扫描》和《履痕处处》中所描摹的多姿多彩的百态人生,《合肥记忆》中所留下的那些如诗如画的合肥册页,《欧亚风情》中所摄下的色彩斑斓的异域风情,无不留下时代的印记,读来都饶有风趣。

这本散文集中很多篇章体现了跃渊的一贯特色,那就是不加雕饰的自然叙述,如山中的流泉汩汩涌出,顺流而泻。写人,则随手牵出,同行同止,音容笑貌,宛若眼前。但那又不是事无巨细,无所取舍,而是攫取最能表现人物风貌、突兀人物神韵的去处,用力着墨,读来既无距离感,而又摄人心魄(如《李震叔叔》、《周志友的多面人生》、《你好,何家庆》等)。写事,则没有烦冗的背景交代、意义评说,而是单刀直入,娓娓道来,其氛围、其意韵,完全由当事人的神情举止、事情的跌宕起伏予以表现,把读者的心绪牵入其中(如《那一年,那一夜》、《一台打字机》等)。我想借用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说明跃渊的这一特色,也许并不为过。

记得鲁迅有一篇文章《一件小事》,写的是一位车夫不小心撞倒一位过路的贫妇,他不顾鲁迅的劝阻,自觉地拉着贫妇到警察局去“投案自首”。鲁迅从中看到车夫的高大,并榨出自己“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就写作手法而言,这是透过细节、以小见大。跃渊的散文集里也有很多这样的细节,起到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三妹》。作者的三妹在那生活艰难的岁月里,靠卖冰棒维持生计。一天她走进作者的车间兜售,他很大方地每人赠送一支,大快朵颐,甚至还要追上去再要。却看到三妹咕嘟咕嘟地饮着自来水,一根冰棒也舍不得吃,内心大受感动。这虽是一件小事,但是几十年后,那种珍视生活艰辛磨难的情景依然萦绕脑际,净化着作者的灵魂。那些折射着人物内质的细节,虽不能与英雄壮举媲美,但却具有不一样的感染力。

跃渊的一些散文,是理性概括和感性铺陈的结合,显得有容量、有深度。《风雨芜湖路》可谓一篇代表作。从“灰州大道”、“革命大道”、“文化大道”,直至“园林大道”、“景观大道”,形象地刻画了一条城市道路的演进史,同时,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它又代表了合肥市乃至全中国的发展变化轨迹。一种“大道”就是一个时代的烙印。组成这个时代板块的,有各自特殊的色调、特殊的风情、特殊的文化标志,甚至特殊的政治功能。这些,在文中都得到了具象的、感性的表达,使人在领受了历史的大线条之后,又触摸到了时代的脉动。具有同样意义的,还有《十担米和十个亿》,是写合肥美菱冰箱厂的沧桑之变的,代表了合肥产业的变迁。这类文章具有“信史”的性质,如果写得更集中、更凝练一点,也许力度更大。当然也有另一种“也许”。现在这种写法,处处可见作者的身影,显得生动亲切,不加雕饰。这是跃渊的风格使然。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