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清华的掌门人
2011年2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水木清华的掌门人

 

编者按:在百年名校清华大学的历史名册里,断然少不了两个安徽人的名字:周诒春和金邦正。被梅贻琦尊称为“老校长”的周诒春,是我国第一部《英汉大辞典》主编者之一,唯一一位担任过孙中山先生英文秘书的徽州人,燕京大学史上的第一位出任代理校长的中国人,北京图书馆的创建人,为清华大学的创立竭力耗神;而被学生们逼迫辞职的金邦正,虽然是灰溜溜地逃离清华的校门,但他为中国科学做的贡献有目共睹。

周诒春:人格可敬的“老校长”

人物简介:周诒春,祖籍安徽休宁,1912年5月任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副校长,1913年8月至1918年1月出任清华学校校长。

徽商的后人

徽商巨贾周聿修,以经营徽帮茶叶为业,曾在汉口、天津、上海等地开设颇具规模的泰昌源茶庄等商行,他也是周诒春的父亲。

为培养独子周诒春成才,周聿修特聘老师专授英语,使其顺利考入美国教会在上海创办的圣约翰书院。后又腾出巨资,实现了周诒春自费赴美国留学、继续深造的愿望。周诒春先入威斯康星大学选攻教育、心理学,于光绪三十四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复转入耶鲁大学进修,宣统元年(1909年)获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在母校圣约翰及吴淞中国公学教授英语。周诒春还曾应清廷留学生考试(相当于科举制度会试),中试进士,被点名为翰林,当时社会上都把他叫做“洋翰林”。

不能忘却的开拓人

对于百年名校清华大学来说,“老校长”周诒春的名字是不能须臾忘却的,他是清华的第一任副校长、第二任校长。

他在职期间,提出了“创办清华大学完整计划”,他也是清华园第一个“德、智、体三育并进”教学宗旨的提出者。

1914年冬,周诒春邀请梁启超先生到清华演讲,梁以《君子》为题,引述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之后,周诒春遂将出自《周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大字,作为清华史上的第一个校训,并将这八个字刻于校徽之上,永久流传,直至今日,这八个字仍是清华校训,师生以此自律,视其为“清华精神”之精髓。

而清华大学校园内那些被誉为“具有清华大学地标意义”的、迄今仍被校友们视为“清华校园文化象征”的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旧馆)、科学馆、体育馆(西馆前健身房)等,以及二校门等诸多老建筑,也是周诒春组织设计建造的。

引领全体师生着布衣

周诒春在清华学校以严格著称。他曾经推行了著名的“强迫运动”:每天下午4时至5时为运动时间,在那一小时内图书馆、教室、宿舍一律锁门,学生都必须到户外操场或体育馆内去锻炼。所以他一直被视为清华体育传统的开创者。

清华在社会上有“贵族学校”之称,周诒春却经常教导学生以课业为重,不追求物质享受。当时,清华学生的钱要存在学校银行里,平常的零用钱可以留少许在身上;但花费每分钱都要记明细账,月底结算完要呈送斋务室,备核盖印后发还。

在他身体力行的引导与严格管理下,清华学生养成勤奋勤俭、朴实无华的风气,蓝布衫及粗布鞋是清华学生的制服。有校友回忆,当时清华校内全体布衣布鞋,无一例外,即便达官富贾之子弟,在校园内亦绝不敢公然衣着华服,勤俭成为一种风气,人人严格遵守。使社会各界子弟均视能在清华读书为荣。

“老校长”赢尊重

他的威望由此可知:老一代的清华人,包括清华大学最著名的校长梅贻琦,始终以“老校长”称呼周诒春 。在他离开清华那天,全校曾经集合,学生们身着军操制服,一齐举枪向他致敬。

在清华大学发生了几次“校长风潮”之后,师生们派代表到周诒春家里“劝驾”,同时在校刊上发出“请教育部任命周诒春为校长”的呼吁,却因本人的坚辞而作罢。

1934年,胡适曾说:“照我这十几年来的观察,凡受这个新世界新文化震撼最大的人物,他们的人格都可以上比一切时代的圣贤,不但没有愧色,往往超越前人……如周诒春先生……他们人格的崇高可爱,在中国古人中真寻不出相当的伦比。这种人格只有这个新时代才能产生,同时又都是能够给这个时代增加光耀的。”张亚琴

金邦正:无奈地离开清华门

人物简介:金邦正是黟县人。1909年9月由游美学务处录取赴美留学,获康奈尔大学林科硕士学位。1920年8月至1922年4月出任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校长。

“六三惨案”成为导火索

直皖战争,军阀互斗,离不开军费,北京政府将大批财力投入战争,以致教育经费也大量挪用,公立院校经费被长期拖欠,教职员生活无法保障。为此,北大、高师、女高师、法专、农专、医专、工专、美术八所国立高等学校教职员,于1921年3月14日宣布停止职务。

6月3日下午,北京22所公立学校的校长,与八校教职员代表,以及学生共千余人,再至新华门请愿,遭到早有准备的军警们痛打。据当年的报载,受伤师生更是不计其数。这便是震动全国的“六三惨案”。

清华“同情罢考”反响强烈

北京城内各校进行索薪斗争期间,远在郊区的清华学校由于有美国退还的庚款为经济后盾,无论是教职员还是学生均未介入。

“六三惨案”发生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作为五四运动时期加入北京学联的清华学生会,遂于6月8日在评议部上通过《清华学校明日罢课》案,决定执行市学联的决议。清华园的这次罢课便被称为“同情罢考”。

按照清华的课程安排,原定6月13日举行期末大考。但是,既然学生通过同情罢考,自然拒绝参加这次大考。6月13日大考这天,清华学生无人进入考场。面对这种情况,清华教职员自上午至下午,召开了整整一天的紧急会议。当晚,校长金邦正将会议结果报告董事会后,董事会遂做出决议:“本期大考改于18日举行,不赴大考学生即认为自请退学”。

6月21日,清华学校又发布两道校令,决定对参加同情罢考的同学集体留级一年,和对辛酉级罢考学生以“自请退学”的处分。八校教职员及公立各校学生数次派人调停,校长金邦正称“董事会之处理此事,系根据该校教职员之决议,现在各校教职员多数已暑假回家,无从再次决议,故董事会所执之态度,决然不能变更”。

学生冷面驱校长

这年暑假结束前夕,清华学校教务处给辛酉级罢考29人各发一通知,声称只要缴上一份悔过书,9月即可回校补习一年,第二年再毕业出国。这显然是挽回学校面子的一个措施。但是,辛酉级罢考者经过分头联络,均表示坚持不写悔过书。后来清华又作了让步,说既然不愿个人悔过,写一张集体悔过书也可以,可这些人一致坚持无过可悔,认为集体悔过书也不能写。

1921年9月12日,清华学校暑假后开学,辛酉级罢考29人开始被迫一年的留级生活。按照惯例,清华毕业生可以直接插入美国各大学二年级,这29人因无课可上,学校亦无法另外编级,便称他们为“大二级”。清华学校有大二级者,仅此一届。

开学后的清华园,仍然充满着火气。学生们对校长金邦正的恶劣态度极端不满,大家拒绝出席由金邦正召集的开学典礼,让其尝到了学生们的厉害,使他只好以太平洋会议中国代表团随员为借口,悄然离校。而学生们还不甘心,去信“请其不必作卷土重来之梦想”,最终迫使金邦正不得不辞职。          朱玉婷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