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永远在变迁,语言文字作为人们表达心理与传递社会信息的基本工具自然会随之而变。
老报人畅平对目前词语大变化而产生的无奈实属自然(见本版1月30日刊登《语言“乱象”何时休》),虽然他也承认约定俗成是语言变化创新的过程,但他似乎只接受“俗成”却不愿参与“约定”,这事实上反映了老一辈人对时下社会大变化的不安与不适。深究其内心,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不适其实主要是针对当前流行文化带来的变化,他们并不会对“手机”、“下岗”这类词语产生反感,而只是对“伪娘”、“囧”、“宅男”、“拍砖”这些他们很难明了含义或无法体会语境的词感到不快。他们对于一些词语应用的变化持有异议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所谓的“美轮美奂”、“七月流火”等词的“错讹运用”也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这些词语都是属于老词新用的范畴,观察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我们能够发现一个很普遍的规律:词语的使用很多时候都在由雅入俗、由狭及宽、由重出典向重实用的方向变化,例如“钩心斗角”的原意是形容建筑物钩角相联、精巧工致,现在则表达人际之间明争暗斗、各用心机,那么同样是形容建筑物高大华丽的“美轮美奂”怎么就不可以更广义地应用于其他美好事物呢?
他也提到了诸如“骑乐无穷”、“鸡不可失”、“酒负盛名”等广告词语的变异使用,笔者有共鸣之感,但也有保留意见。广告创意文案人员利用文字的谐音、偏旁部首进行用词改造,使之成为商品或品牌信息传播的有效工具,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谐音造词、拆字造典、断词取意的行为本身并无错误。错在诸如“鸡不可失”这样一些拙劣创造,但有些广告语还是很不错的。
在一个趋于多元化的社会中,语言也必将会被多元化地应用与改变。口语的文字化是自然规律,大量没有生命力的词语会被湮没,少数具有生命力的词语也自然会被存留,只要社会在改变,所谓的语言乱象就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