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专用“2号烟”解密
2011年1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毛泽东专用“2号烟”解密

 

毛泽东一生嗜好香烟,在他留给世人的诸多影视、图片、文字资料中,手夹香烟或在嘴上叼着香烟成了他的公众形象,为国人所熟悉,也为外国人所了解。

毛泽东烟瘾很大

据有关文章记述,毛泽东一生中主要吸的是“纸烟”。战争年代的纸烟来源主要是国民党军队“进贡”(战利品)。因此,香烟的牌子自然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毛泽东曾经戏之为“吃百家饭,抽百家烟”。在当时艰苦卓绝的情形下,包括纸烟来源,也是没有保障的,因此毛泽东也抽过旱烟。战争年代,毛泽东抽烟没有保障,大都是战士缴获什么烟就抽什么烟,也就是现在流行的卷烟。没有这种烟的时候,毛泽东烟瘾来了就用纸卷成喇叭筒,里面包点烟丝,这种烟没有经过多少加工,烟味重又辛辣,毛泽东就靠这种烟,熬过了漫长的艰苦战争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吸烟更多了。这时候生活条件改善了,香烟来源稳定。同时,毛泽东的工作更加繁重,他常以香烟来作为神经缓冲,常常一边工作一边吸烟,休息时也点上一支烟,一边吸一边思考问题。他的许多重要的思想便是在烟雾缭绕中产生的。

1968年,毛泽东患重感冒,病中烟瘾发作,一抽烟便咳嗽不止,李先念向他推荐什邡烟厂专门为他们生产的13号特供雪茄烟,吸过后,咳嗽立即缓解,说道:“此烟既过瘾又不咳嗽,真是太妙了。”此时,毛泽东的身体日渐衰弱,医护人员既不忍心让他承受戒烟的痛苦,又不能眼睁睁看着他身体受损。后来有关部门便想了个办法:与烟厂合作,专门为毛泽东生产了一种掺有中草药的雪茄烟,去掉一部分香烟中对人体有害的成分,让他既过了烟瘾又尽可能轻地损害身体。

什邡特制2号烟

由什邡烟厂给中央领导生产特供烟,便是由贺龙元帅提议,经中央办公厅和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研究以后决定下来的。生产特供烟是一个新课题,为确保落实好这项政治任务,什邡卷烟厂专门设立了特供烟卷制组。特供烟卷制组设在厂长办公的小院内。经过技术攻关,什邡卷烟厂一共研制出了35个配方,在样品试制成功之后送交北京。其中的1、2、13、33号成为选定产品,毛泽东选定的是2号烟,属于味道比较淡、有食指那么粗的中号雪茄,而贺龙吸的是33号烟,味道非常浓。不久厂方接到通知,按中央首长选定的1、2、13、33号进行生产。

为毛泽东特制雪茄烟,对制作技术的要求特别严格:首先在选料上,“特供”严于“出口”。要选上好的烟叶,先进行粗加工:去烟梗;为了增加湿度,要拿越南桂皮、曲酒蒸;然后用特级花茶漂,此环节中的具体操作,要根据天气的不同而变化。之后是晾晒、卷制,最后放在烘箱里烘干,10支1包,装进烟盒,要派专人送到北京。

对于什邡卷烟厂来说,给党和国家领导人造烟,当然是安全最重要,为此,厂里专门安排了两个房间,成立了生产小组。这两个房间的安全措施非常到位,周围拉着钢丝网。进屋以后,特制的烟放在一个上锁的大铁柜子里,铁柜子里还有一个上锁的小柜子。逢年过节放假的时候,门窗要贴上封条。有一次,放假结束,师傅们来上班,把门上的封条拆了,进门开灯。手在门口墙上一摸,灯绳没有了。向厂里汇报后,县公安局来人了,成都军区也立刻派人过来了。封条、门锁完好,可灯绳没了,是怎么回事呢?经过反复检查,才发现灯绳被老鼠叼走了。

“132”雪茄烟的诞生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送京的特供烟停止使用,为了确保毛泽东吸食雪茄烟的安全,中央办公厅决定将卷制组举迁北京。在什邡烟厂经过严格政审,并征得本人同意,选中黄炳福、姜跃秀、刘宗贵、范国荣等几位厂里技术高超的骨干。1972年3月,这几位四川师傅举家迁至首都北京。

基于特制烟生产场地既要方便,又要安全,生产小组选择了僻静的南长街80号。关于生产小组的管理,1971年11月,北京市委召集北京市房管局、公安局、计委以及烟厂的有关领导开会,宣布由中央警卫团的危德纯负责小组的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市公安局的柏宝英负责小组的安全保卫工作。小组还有从北京烟厂选来的两位辅导工,一名1939年入党的炊事员及两名锅炉工。

黄炳福等人一到南长街80号,内外院已装修一新,并已决定将原为生活区的内院改作生产区用。由于南北气候、水质存在着差异,生产前要先做实验。黄炳福在烟厂期间一直从事高级雪茄配方工作,他们根据毛泽东的吸食习惯和身体状况,在13号雪茄烟的基础上,通过对上千种中草药筛选和极为特殊的工艺处理,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专供毛泽东个人吸用的特供2号雪茄烟。当时,毛泽东常在颐年堂点上一支特制的雪茄烟接见外宾和组织会议,所以,特供2号雪茄烟取名为“颐年世纪”。

“132”工作由中央办公厅直接领导,生产原料仍由四川供,辅助材料在当地购买,特供烟月产15至20条。内部纪律十分严格,不能向外打电话,外出要请假,回来要汇报,不准会客。作息和学习制度也过硬,早上6点20分起床,冬天扫雪,夏天擦灰,晚上9点半睡觉。8小时工作制,上、下午各做一次工间操。每天用90分钟学毛著、学《反杜林论》。每周一次党员会,一次民主生活会,用“老三篇”对照检查自己。

特别的“132”雪茄烟

“132”雪茄烟有两处特别:其一是烟叶的特别,其二是手工卷制技术的特别与精湛。在四川新都县的独桥河两岸共有200亩油沙地,传说这块地生产的烟叶在古时候是给朝廷的贡品。为能尽量多地吸收营养,烟叶不能长得太快,因此土地不得多浇水。这里生产的烟叶有柳烟和毛烟两种,柳烟味淡而纯,毛烟味浓而重。两种烟叶在燃尽后均不落灰,烟灰呈白色,抽吸时喉咙处可感到丝丝凉意。烟支长时间搁置不会熄灭,只要再抽一口便会继续燃烧。因为受限于自然条件和独特的生产方式,独桥河两岸的柳烟和毛烟十分珍稀,每年产量最多不过20担(1000千克)。“132”所用的正是这种烟叶。

而它的各道工序也非常考究。

首先是烟叶的挑选。烟叶从地里摘下时不能马上采用,必须存放3年。在一捆25公斤的柳烟叶或毛烟叶中经过精挑细选,最后被用的只有5公斤左右。其次是烟丝和外用烟皮的制作。烟叶前后要喷洒两次香料,香料用甘草、桂皮等多种中草药加上从四川远道而来的特曲酒、缅甸的香精等材料按严格比例制成。

第三是卷制工作也十分讲究。“132”特制雪茄烟工序全部用手工完成,劳动工具很简单,只有木箱子、切刀、筛子等。

为保证烟支质量,小组成员对生产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费一番琢磨。如在成立初时,有一次工作人员看到主席手中的雪茄烟总是抽了三分之一便放下不抽了,而以前从什邡来的雪茄烟主席最多只剩五分之一。为此,小组成员和北京卷烟厂的领导、业务人员当晚即召开讨论会,将主席放下的烟头捻碎仔细观察。危德纯拿起一个烟头重新点燃,吸了几口后,他突然意识到烟支的温度很高,夹烟的两指明显感觉灼热。经过几天的研究,烟支“发烧”的答案终于找到了。原来,在什邡烟厂卷烟时烟叶中水分含量为13%,当烟支被送至中央,正好11%的含水量。现在北京的生产小组在处理烟叶时仍采用13%的水分比例,但省却了路途上所费的时间,因此含水量偏高。次日,生产小组将烟叶中的水分直接处理至11%,果然发现主席几乎把手中的雪茄烟全部抽完了。

1984年在国庆35周年之际,“132”正式宣布解散。 据《文史精华》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