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国通,各国从娃娃抓起
2011年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培养中国通,各国从娃娃抓起
各大智库纷纷进行人才储备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8日起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17日一早开始,一则醒目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曼哈顿的时报广场户外大屏幕不断播放。而有报道称,奥巴马的女儿也与胡主席练习了普通话。

随着中国迅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各国已经意识到,如果本国政府中不储备一批真正的“中国通”的话,恐怕在与中国打交道的过程中就会占据不利。而从小学生时代便开始培养“中国通”,更成为各国政府的一致行动。

新加坡 设奖储备中国通

新加坡政府2009年开始设立“海外发展计划”,并意欲培养更多“中国通”公务员。荣获公共服务委员会(PSC)奖学金的优秀学子,可以选择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深造。这标志着新加坡公务员队伍有规模地积累熟悉中国事务人才的开始。

据悉,“海外发展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符合要求者在第一阶段于所属的部门总部工作;他们在第二阶段将被派往中国工作;第三阶段回到所属部门服务,整个过程历时一年。那些在一年后选择继续留在公共部门服务的人,将正式纳入公务员系统。

近年来,新加坡和中国愈走愈近,并在中国进行大笔投资。很多新加坡企业都在中国各个城市发展。此外,新加坡积极和中国发展国防合作关系。从各个方面来讲,新加坡都需要能了解中国的人才。

英国 三大高校联手打造

与新加坡相似,近年来英国也十分看重对“中国通”的培养。 2007年7月,由英国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以及布里斯托大学三大高校共同参与的全英高校中国研究中心(简称BICC)正式成立。这是英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校际中心。据悉,BICC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英国官方的支持。目前,BICC三所大学每年共招收6名英国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对他们进行两年的汉语强化教学,然后再过渡到博士阶段的研究。

牛津大学的一位专家说,BICC的目的一是提高在英国汉语教学工作的素质;二是特别为了研究生的培养,“因为英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对中国研究的专家非常少,为了培养下一代的中国专家,我们设计了一些新的硕士和博士”。此外,BICC会特别重视对现代中国的研究,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

美国 对中国通非常重视

上个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就签订了短期汉语学习协议。由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学会负责从全美高校选拔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并为优秀者提供奖学金。正是这个培训项目,走出了美国财长盖特纳。

1981年夏天,也就是项目启动的第二年,盖特纳和其他30名美国学生来到北京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一年后,他又转到北京师范大学继续学习。盖特纳和同学们走遍了北京,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人文,并开始通过中国人的眼睛看美国。这令他日后受益匪浅。盖特纳可以被称为最成功的“中国通”储备人才。

美国各届政府的各个部门中,称得上“中国通”的人物可谓数不胜数。为了应对中国的崛起,美国各大智库也早已开始了对“中国通”的储备。据悉,这些著名智库里的“中国通”几乎都有在政界、学界乃至商界摸爬滚打的经历,个个身手不凡。

新闻链接

美智库揭秘:研究中国细致入微

“中国问题专家”——这个头衔听起来很有高高在上的意思,但在接触中,记者却有另一番感受。

首先,这些专家虽然多是美国人,但他们中文都非常好,有的甚至可以用“地道”来形容。比如著名学者傅高义到中国一所高校演讲时,说的第一句话是:“20年没来了,大家别来无恙吧”。康奈尔大学的寇艾伦娶了一位中国妻子,他们在家里都用中文交流。

其次,这些学者非常注重从“特殊渠道”获取信息。比如,知名学者兰普顿在其代表作《同床异梦》每一章节的注释中,都写有这样的话:“此问题是中国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级官员或学者告诉我的。”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多采取具体的研究方法。从事文化研究的美国学者江忆恩在《文化现实主义:中国历史上的战略文化和宏韬伟略》一书中,从明朝永乐至万历年间对外用兵的有关奏折里,对“主战”和“主和”问题进行量化统计,再与中国古书《武经七书》相结合,总结出在中国的战略文化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次重要的。这本书里大量引用中国古籍,让人无法相信作者竟是一位没有任何中国血统的西方人。

据《环球时报》、《老年日报》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