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尤其在年报正式披露前后,寄希望精心设计ST股投资组合跑赢大盘,成为不少散户投资者的新年财富“梦想”。一些“披星戴帽”股票价格大涨,让投资者获利颇丰,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在看涨中被套牢。专业人士提醒,临时“爆发”的力量并非推动“披星戴帽”个股上涨的绝对力量,应重点关注这些公司主营业务的持续盈利能力,警惕“见光死”风险。
岁末年初“摘星脱帽”成投资热区
随着2010年度年报披露时间确定,近期围绕上市公司“摘星脱帽”的炒作高潮迭起。“披星戴帽”上市公司一般通过两种途径“摘星脱帽”,一是主营业务恢复正常,并形成持续盈利能力;二是在自身力不从心的情况下,借助外力“脱贫致富”,如依靠资产重组,享受政府补贴,获得债务减免等。
当前,市场上围绕ST类股票上市公司业绩的各种信息,都容易成为ST类股票被炒作的“题材”。据粗略统计,自去年12月以来,为争取“摘星脱帽”,有约20只ST类股票享受了专项经费、以奖代补等政府“红包”,对“扮靓”业绩起到了立竿见影效果。在去年底“突击运作”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的市场行情下,出售资产、债务减免也成为ST类股票扭转业绩的“救命稻草”。*ST源发去年12月20日在第八次拍卖中以2377.55万元成交拍卖股权资产,被业界看作拉升业绩“命悬一线”之举。
警惕“光环”下“见光死”
从历年市场经验看,除了业绩年报正式披露前夕,申请“摘星脱帽”和正式“摘星脱帽”两个关键时间段也是炒作ST类股票上佳时机,常常吸引各路资金追捧。
调查发现,“摘星脱帽”股票之所以容易受到资金追捧,一方面是因为上市公司通过“摘星脱帽”,能向投资者展示公司业绩,从而提振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对于习惯于炒“概念”的一些中小投资者而言,“摘星脱帽”恰好迎合了其选择偏好。
业内人士提醒,“摘星脱帽”并不直接意味着股票价值提升,比如,在去年前三季度业绩报告中宣布亏损的上市公司中,就有一些当年刚刚“摘星脱帽”的企业。扮靓业绩的各种“外力”对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盈利能力提升作用有限,如果把握不好炒作ST股的“火候”,投资者便很容易套牢其中。
一些股民对部分亏损ST股依旧“习惯”于吃财政救济现象不满,认为其有违市场规律。承担额外社会责任的ST类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贴、补偿本无可厚非,但一些已几乎失去成长能力的上市公司还享受到诸如‘困难补助’等名目繁多的补助,补助数额甚至与当年亏损额度相当,可见地方政府护‘壳’心态之重。这些股票并不值得资金过度追捧。
杨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