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70载,布衣将军刘华清
2011年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戎马70载,布衣将军刘华清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月14日6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1929年参加革命

刘华清同志1916年生于湖北黄安,原籍湖北大悟。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革命战争年代,他历任中队长、指导员、科长、干部大队大队长兼政委、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秘书主任、冀南军区组织部部长、军分区政委、旅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军副政委、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委、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海军司令员等职。1987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1989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1985年、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

好一位“布衣首长”

刘华清戎马70载,有“布衣将军”之称。媒体评价说,从大别山到中南海,从平民百姓到将军,刘华清不变的是布衣本色,而且他对身边的人就像亲人、朋友一样,关心备至。

刘华清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秘书,上海人,他的父母亲年事已高,自己家里也没人照顾,刘华清建议他安心转业到上海。一次,刘华清在上海考察,抽暇专门到这位秘书的家里看望他的父母。他的父母亲极为喜悦,说:“首长,非常感谢,感谢您的关心,儿子的工作安排得好。”刘华清却出人意料地这样应答:“我还得感谢您哩,您为国家养育了一个好孩子。”2000年5月,老将军到上海检查身体,不见这位跟自己多年的秘书来看望,不免惊诧——以前每次来上海他都来看看,这次怎么了?一打听,他因病住院了。于是,刘华清在详细询问了病情后,由于自己也抽不出时间到医院看望,就让工作人员把自己带的钱送上4000元,以解治病之需。

与邓小平的革命情谊

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曾专门就《刘华清回忆录》撰写书评。在刘亚洲眼中,刘华清色彩斑斓的人生经历中,他与邓小平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情谊,应该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华清回忆录》一书中曾披露刘华清和邓小平的交往。早在1938年初,刘、邓两人第一次见面,便由刘华清带路护送新上任的邓小平政委去八路军第129师报到。虽然此次刘华清的护送任务完成得并不出色,此后数十年间,他和邓小平也再无任何特殊交往,但是,他却由此进入了邓小平的视线。

《刘华清回忆录》一书中透露,1987年,71岁的刘华清已经做好退休准备,邓小平却突然召见他,委任他为军委副秘书长。当时,邓小平同志嘱咐他的任务“就是抓现代化,抓装备”。领受任务后,刘华清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研究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很快就打开了装备发展的新局面。

1989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在辞去军委主席职务的同时,又提名刘华清为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当即给小平同志办公室打电话,请有关人员报告小平同志:“还是选别人好。”回话:“邓主席已定,不会改变。”《刘华清回忆录》一书中披露,当时,小平同志的态度非常明确:“刘身体好,知识面比较宽,解放后一直搞国防工业、科技装备,在苏联还学了几年。他懂科学,搞卫星、导弹都参加过,是荣臻同志的主要助手。选这么个人当军委副主席恐怕比只看资格好。”

憾未见航母下水

刘华清曾任中国海军司令员,对中国海军事业发展作出贡献。刘华清同志曾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国的航空母舰事业,也让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刘华清回忆录》曾写道,早在1970年,刘华清就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方案。1980年5月访问美国时,刘华清参观了“小鹰”号航空母舰,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1982年,刘华清当了海军司令员。1984年初,在第一届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上刘华清提出:海军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时间了,现在国力不行,看来要等一段时间。两年后,刘华清又一次提到:航母总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1987年1月,召开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刘华清又提到,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海军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会发生大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提高,有利于提高军威、国威。

1987年3月31日,刘华清向总部机关汇报了关于海军装备规划中的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这两个问题涉及到海军核心力量的建设,是关键性问题。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这两项装备不仅为了战时,平时也是威慑力量。

拍板“东方红一号”卫星修改方案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刘华清同志就参与组织领导过水上、水下、空中等各种兵器装备的研制和决策。在《刘华清回忆录》中,它对人造卫星试验有这样几段话:“‘文化大革命’给‘东方红一号’带来许多不应有的困扰和麻烦。我不懂卫星,也不管这项工作,到了1968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遇到了问题”,“设计人员在原方案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修改,但这一修改方案却找不到能拍板的人。”总设计师拿着方案找到他,要求他表态拍板。“我听了他的汇报,问了有关情况,心想,这事不能拖,总得有人承担责任。我对他说:‘技术上你负责,其他问题我负责,我拍板’。”使人造卫星工程得以继续进行。

在“东方红”卫星的定名上,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下,有人担心给卫星起名“东方红”,一旦卫星失败,可能就是一场“政治事件”。两种意见,定夺不下。刘华清同志支持原方案定的名字,卫星还叫“东方红”。

在刘华清70多岁高龄时,他被上调军委。刘华清同志又要求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借鉴外军技术,“充分吸收利用,以加快前进速度”。虽然一波三折,但终于拉开了中俄(当时是苏联)军事技术合作的帷幕。中国军队装备建设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综合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