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昌绪王振义荣膺最高科技奖
助飞中国战机
在大爱中行走
3上一篇 2011年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在大爱中行走
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
余晓洁
 

他,一身白衣,俯身细细为病人查体,静静倾听他们诉说。慈祥的眼神,时时传递着无限的怜爱;温暖的话语,点燃患者重生的希望。这是每周四,上海一家医院一道特殊的风景线:87岁高龄、鹤发童颜的老医者在给白血病患者看病。

白衣上的蓝色胸牌透露出他的身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医师王振义,工号10005。    

为医:深如江海是仁爱

白血病这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种类繁多,死亡率极高。因为缺乏有效疗法,在与死神角力中,医生和患者,总是失败的一方。

正是王振义,改变了这个死亡游戏的结果。他找到了白血病中一种类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最佳治疗方法——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这种疗法从上海到全国,再到全世界,奇迹一个个发生,生命一个个得救。

人们说,王老的眼睛常含着泪水。病房里,医生束手无策,亲人生死离别的时候,他会流泪;患者得救,健步出院的时候,他也会流泪。

大医精诚,大医至爱。绝症面前,医患之情亲如手足,水乳交融。

为学:重如泰山是使命

患者们大多是从胸牌上知道王振义的,殊不知10005号胸牌背后,掩藏着一大摞响亮的头衔。

医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这位被世界医学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的人物在国际上获得了一系列殊荣。

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这个在病房边一个灶间开张,超过三个人就转不了身的巴掌大的地方,居然走出了三位院士!

一脉相承的师生,合力把中国血液学研究推上国际水平。

开创者王振义,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徒陈竺、陈赛娟夫妇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王老先后培养博士21人,硕士34人。

陈竺夫妇此生不会忘记,王老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进行血液病理生理实验,耐心为他俩补习专业外语,后来又一起撰写论文。

他们意想不到的是,王老每次都坚持把他们列为第一、第二作者,自己排在最后!

在学生眼中,王老是谦逊豁达的长者,严谨求实的学者,爱才惜才的老师。

“为师,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积累的学术财富传给年轻人。”王振义说。

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王振义,老马识途甘为人梯,培养造就了一批世界级的血液学研究俊才。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