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瞄上皖江示范区
2011年1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企业瞄上皖江示范区
“明星脸”吸引众多商界精英关注的目光
记者 沈娟娟
 

一年前,皖江示范区正式获批,名称显得有些陌生;一年后,“皖江”成了招商舞台上的“大明星”,每到一处,都有众人捧场。

有“嗅到”商机寻来的,也有别人牵线搭桥引来的……如今,因为皖江认识安徽的企业不在少数。而安徽,也正是由于融入了“皖江”因素,经济发展“动起来”的趋势更明显了。

A

皖江示范区成了“大腕”

“皖江”一岁了,说起皖江示范区,不少商界人士都说“它有张明星脸”。

作为全国惟一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安徽首个“国字号”规划,在过去的一年里,皖江示范区一次又一次活跃在各类盛会的舞台上,它是安徽向外递出最频繁的名片。

去年6月20日至23日,第六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以“承接转移合作共赢”为主题,对“皖江”进行了专题访谈,抒写了皖江示范区浓墨重彩的一笔。

6月23日至27日的上海世博会安徽周主题博览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各市走进上海,“携手”盛装“亮相”。

而在9月初的中国企业500强峰会的新兴产业论坛上,皖江示范区两大集中区——江南集中区和江北集中区,也向外界“吆喝”起了自己独有的风采。

在合肥举办的徽商大会、全国500强峰会、我省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发展会议,皖江示范区站在家门口星光熠熠,走出去的“皖江”也照样吸引人眼球,南昌、杭州、香港等地都留下了“皖江”各市的身影。

在一年以前,还没有“皖江”这个称呼;一年以后,皖江成了盛会上的“大腕”,省领导也不止一次为皖江示范区向企业“抛绣球”。

B

企业嗅到“皖江”商机

名气响了,招来的大项目自然就多,包括京东方、三安光电等一批大型企业纷纷落户皖江,中国人民电器集团董事长郑元豹就是投资者中的一员,而且打定投资主意只用了短短的一个月。

“合肥很陌生,虽然五年前来过,但没想到现在变化这么大。”在上个月的我省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会议上,郑元豹向安徽“掷出”一个超过10亿元的项目,吸引他的正是投资环境。

不光是郑元豹,雨润集团董事局主席、皖籍企业家祝义材,中锋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梅等都是“嗅到”商机才来安徽的。

中国富鸿集团董事长朱建德是来安徽投资的“先行者”,2005年就开始到巢湖投资,而现在,皖江城市带让他也当起了安徽的推介者,“很多企业界的朋友向我打听这边的投资情况。”

而说起皖江带来的商机,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各市负责招商的工作人员。池州市贵池区发改委主任钱哨公开表示,2010年招来的大项目明显多了,都是得益于皖江示范区的品牌效应。

因为皖江,安徽成了投资的沃土,“去安徽投资”成了一些企业家们的心声。据统计,截至2010年11月份,皖江示范区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011.8亿元,同比增长57.5%,占全省比重为73.5%;实际利用外资40.1亿美元,同比增长23.3%,占全省比重达到76.3%。皖江示范区新批内外资项目8630个,其中新批省外境内项目6180个,同比增长16.8%。

C

浙苏沪名列投资“前三甲”

在被皖江吸引来安徽投资的众多企业中,长三角绝对是队伍最庞大的区域。

数据显示,2010年1月~11月,长三角地区企业来我省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2214个,总投资额14170.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147.8亿元,增长48.7%,占全省1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的57.7%。以省市为单位,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名列全国到安徽投资的“前三甲”。

近年来,安徽省与长三角合作程度不断加强,已全面参加泛长三角“决策层”和“协调层”的主要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规模继续扩大。

更进一步地说,承接产业转移不仅仅是“皖江”的事,而是整个长三角的事。2010年12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马鞍山召开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工作座谈会,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签署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

“浙江与安徽两省,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通。”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敏尔建议,可以结合各个城市的区位、产业、资源等情况,有选择性地开展城市“结对”,实现优势互补。

这也就是说,“皖江”带来的商机不仅停留在安徽,而且还可能辐射到长三角地区,我省融入长三角的步伐也将越走越快。

D

山清水秀的安徽要“动起来”

“来到安徽后,才知道什么叫山清水秀。”江苏无锡侨联集团董事长曹一平在第六届国际徽商大会上这样描述安徽。而现在,山清水秀的安徽多了一个“皖江”。

翻开中部六省“十二五”的规划蓝图后发现,各省都将城市群发展摆在了显著位置。皖江作为安徽的一张名片,如何崛起呢?这是所有安徽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国家推动自然是前提条件,从皖江示范区获批到现在,不少国家部委层面的优惠政策纷纷“砸向”皖江。皖江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以及合肥经济圈规划、合肥科技创新试点市等多项政策叠加,安徽的“明星效应”越来越大。

不仅如此,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物价局、住建厅、省地税局等一批厅局“争先恐后”拿出优惠政策推进皖江建设。

当然,皖江示范区的发展,最离不开的是与周围省市特别是长三角的互动。通过政府和政府之间的“联姻”、政府向企业“抛绣球”、企业与企业“握手”,因为皖江,我省与长三角甚至全国各地企业的关系更密切了。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