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皖江示范区这一年
2011年1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们皖江示范区这一年
抢滩效应、无缝对接,开局良好、初见成效
记者 樊立慧
 

1月12日,这是每一个安徽人都应该刻在记忆深处的日子,一年前的今天,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得国务院的批准,安徽第一个上升为国字号的“试验田”。一年了,安徽人也自然抓住这个机会,奋力争取产业转移;一周岁了,我们该盘点盘点,作为皖江示范区的答卷。

“开局良好,初见成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则表示,在同期批复的区域规划中,皖江示范区是执行得最好的地区之一。  

成绩:一年打了不错基础

皖江示范区无疑是过去一年安徽人最熟悉的词汇。省委、省政府高密度出台了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实施方案和若干政策意见,制定了示范区建设考核评价办法,省有关部门自觉服务示范区建设大局,研究出台13个专项政策措施,示范区各市(县)也相继出台了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政策意见。

去年的2月份,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动员大会上,省委、省政府给皖江确立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目标。

现在,成绩如何?在2010年12月26日安徽省与长三角两省一市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座谈会上,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三运均表示,皖江示范区已经初步实现了“一年打基础”的目标。

王三运表示:目前示范区的品牌价值开始显现,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前来考察投资、洽谈项目的大企业大集团络绎不绝,越来越多的中央企业、国内知名民营企业纷纷来示范区投资发展。

基础:长三角无缝对接

脚下的土地建好,还要与外界加强联系。据悉,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面向长三角,实现无缝对接的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提升示范区综合运输能力。

加快推进合肥、芜湖等综合客运和货运枢纽站场,以及合肥新桥机场、沿江城际铁路、京福高铁、马鞍山长江大桥等在建项目,积极开展黄杭、商合杭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确保今年开工建设。水路方面,我省编制长江岸线利用总体规划,积极推进沿江郑蒲港、池州港等重点工程建设,充分释放长江黄金水道潜能。

记者了解到,我省还将加大示范区内能源保障水平,推进芜湖核电和江南、江北天然气联接线工程建设,实施示范区输配电网升级计划。

下一步,我省将加快沿江大型排涝泵站建设,加强沿江主要支流防洪治理,严格保护和扩大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快区域信息一体化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

园区:扩容与升级并行

光有江北、江南两个集中区肯定不够,皖江10个市的园区也各自想尽方法,进行了扩容或者升级。

记者了解到,去年,国家已批准设立合肥出口加工区,马鞍山、安庆经开区和芜湖、蚌埠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省政府批准设立马鞍山、铜陵省级高新区和芜湖孙村、宁国港口等8个省级开发区。

园区的升级和即将扩容,也正式敞开怀抱,吸引大的企业落户,磁铁般的效应也就直接把小的企业吸引过来了。记者了解到,合肥市以建设千亿元平板显示基地和家电基地为目标,吸引京东方、乐凯胶片、彩虹蓝光、美的、格力等家电巨头不断扩大投资规模,配套企业也加速跟进。

合力:长三角帮了不少忙

招商可能是最看得见成绩的,来自省皖江办的资料表明,去年前11个月,皖江示范区新批内外资项目8630个,其中新批省外境内项目6180个,长三角地区作为我省引进资金主要来源地地位进一步凸显。这不,前11个月,长三角地区来我省投资一千万元以上项目12214个,总投资额14170.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147.8亿元,占全省的57.7%。

长三角地区可是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输出地,几方合力才能让示范区建设得有声有色。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介绍,这两年落户安徽最大的沪资项目为上海华谊集团有限公司无为基地项目,上海正在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走出去”。

宣传:安徽最亮丽名片

这一年,我省着力塑造示范区品牌形象,积极扩大宣传推介,已经成为安徽一张最亮丽的名片。

一方面示范区积极利用第六届国际徽商大会、上海世博会、西洽会、北京科博会等展会平台,高密度宣传推介,引起了投资者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皖江示范区建设”也成为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焦点。据统计,《规划》批复以来,各类媒体推出专版、专栏、专题200多个,发稿5500多篇。《皖江崛起》八集电视系列专题片在中央和省内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期盼:皖江给全国出经验

“其实,皖江示范区不仅仅是安徽人的皖江,更是要给全国尤其是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总结经验。”杜鹰告诉记者,安徽有凤阳小岗村的经验,有农村税费改革的经验,这些经验出自安徽,示范中国。“‘示范’两个字,就是要指着安徽给全国出经验。”

记者了解到,示范区规划的子规划,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开发园区总体发展、城镇体系、人力资源开发一体化、职业教育发展、融资等8项专题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示范园区总体发展规划正在加快编制中。

一周岁,只是个开始,皖江开始酝酿飞地经济,邀请发达地区进行园区共建,皖江这一小步走踏实了,可能是全国产业转移的一大步。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