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白劳何以成了“大爷”?
“调查逯军”原来是虚晃一枪
别总拿“消息人士”试探民意
救人也短信, “杀人”也短信
3上一篇 2011年1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救人也短信, “杀人”也短信

叶传龙
 

日前,两条网络短信引发热议:一条是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闻琴华老师临产急需输血,血型为AB型,在微博上发布一条寻找血源的求助信息,一个半小时即找到献血者;另一条是北京的“77元廉租户”郭春平正感受着来自网络流言的刺骨寒意。经过侦查,郭春平身份受质疑,源于一位南方某市公职人员不满编造发布了“77元房客租金涉嫌造假,其身份为北京ZF公务员”的帖子。

手握鼠标,敲击键盘,传送一条网络信息,便可能挽救一条生命,这是第一条网络短信带给我们的初感受。此前,北京和山东警方通过与网友微博互动,联手救下一位正在进行自杀直播的女孩。从自杀女孩的获救,到临产缺血产妇的新生,我们看到一个共同点,网络并不冰冷,社会并不“缺血”,而是充满着浓浓的人性关爱,连接一台台电脑的是冰冷的数据线,而连接起一个个微博的却是一颗颗滚烫而温暖的心。

而另一条短信(帖子)呢,则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不守规则,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唯恐天下不乱,这样做,除了能带来一己快感之外,还会“杀人”于无形,让当事人则感觉很累很悲哀。在这类事情上,如果有关部门和当事人辟谣的速度赶不上造谣者,谣言便会如子弹在飞,呈几何级数传播,类似事情多了,老百姓便成了“老不信”,使政府的公信和形象受到影响。幸好,事件真相很快明朗,证明郭春平是清白的,政府是无辜的。

网络时代,一条微博、一则短信、一个帖子,既能救人也能“杀人”,网络成为“双刃剑”, 向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提出了一个严峻课题,如何学会利用网络,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扼制其消极作用?让社会热情得到体现,把救命短信发挥到极致,而对那些蓄意滋事造谣短信,则要加强网络监管,增加排查手段,加大惩治力度,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使社会变得更为和谐和温馨。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