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儿童身染恶习,流落城中村
2011年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乞讨儿童身染恶习,流落城中村
专家呼吁,儿童长期流浪乞讨要追究“幕后家长”的责任
记者 李尚辉 何曙光 文/图
知情人称这间屋里曾住着7个乞讨小孩
乞讨儿童曾聚集在将拆迁的城中村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乞讨的孩子大都随同“父母”来自五湖四海,在无知和无奈中,成了贪婪“父母”的摇钱树。他们不仅生活环境很差,过早地承担着不应有的压力,而且还经常受到“父母”的虐待,无法正常地拥有家庭的温暖,如此长久下去,他们的现在、未来怎能不让人担忧?

屋前屋后垃圾丛生,屋内脏乱不堪

顺着他们离开的方向,记者从一个不足一米宽的巷口,来到了隐蔽的城中村。记者找到了在城中村内开小杂货店的一位中年男子,该男子称这些房子是他出租给这些流浪人员的。攀谈中他向记者提供了一条线索:离小房子不远的一个四楼上面住了7个“要钱”的孩子。

根据该男子所说的地点,记者随后来到了这栋4层的建筑面前。眼前的这栋房子几乎成了“空壳”,窗口已经被拆走,过道边全是散落的垃圾,屋顶上的渗水直往下滴,屋前屋后全是散落的建筑垃圾。

记者来到四楼时,迎接记者的却是一个衣着整齐的中年妇女。当记者说明来意时,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为了孩子上学临时住在这里的,但是她知道一楼的空房子里曾住了很多要钱的小孩。

在这位姓裴的女子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一楼的一个废弃的房间内,这里遗留了曾有很多人居住的痕迹:窗户被一个大纸板挡着一半,屋内散落着发黑的糖纸、啤酒瓶、烂衣服和发黑的尼龙袋。“住在这里的那个女的家里有7个小孩,大的接近20岁了,小的才四五个月。”裴女士告诉记者,这户人家来自阜阳,可能是因为“超生”,家长带着小孩到合肥来乞讨。

一天能要50元,有人借小孩去要饭

“他们家的孩子主要在步行街、火车站一带要饭。”裴女士说,其实这一家的收入还是蛮高的,但是由于对生活不讲究,孩子们头发都结了球,让人感觉很可怜。

对于“收入较高”一说,该城中村的另外一位知情人也向记者透露,每个小孩一天至少能要50元以上,甚至还出现拾荒者“向邻居借小孩出去要饭”的情况。“她们身上背的有的是自己的孩子、有的是亲戚家的孩子,平时也不太亏待孩子,只是教育上跟不上。”该知情人告诉记者,这些妇女会叫孩子们说谎:当别人问自己是哪里人,要么不说话,要么说个假地方。

“每天早上四五点可能就出去了,晚上到9点多以后才回来。”城中村的一位中年男子向记者透露,有一天早晨,他5点钟出门准备到外地亲戚家办事,发现大约几十个小孩在大人们的带领下出门乞讨。

“平时这些孩子回来得也晚,夜里回来是正常事。”该男子说,这些家长很少让孩子们和其他陌生人讲话,而且这里原先居住的好多房东也比较排斥他们。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孩子到了上小学的阶段,大人们就会让其回到老家读书,目前的居住条件很差,有时候会出现“120元的一间房屋住上几十人”的情况。

近百儿童曾住城中村,大多身染恶习

“这里曾住着上百个要饭的孩子!”记者在即将离开城中村时,附近一位居民向记者透露,这个即将拆迁的城中村曾居住着近百个流浪儿童,由于拆迁,搬走了一部分,这些孩子有的是上街乞讨,小一点的孩子父母背着在路口向过往车辆司机乞讨。记者走进一看,这些不足3米高的小房子已经锁住,屋顶上盖满了破碎的石棉瓦,屋前污水横流。

“有的是阜阳的,有的是河南的,还有甘肃的!”该居民告诉记者,这些孩子身上都有一些恶习,如喜欢打架,甚至偷盗。

“平时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吃的,就是馒头、榨菜、方便面,营养根本跟不上,一个个瘦得跟猴一样。”居民还告诉记者,但也有时候,如果他们那天收入比较高,孩子们会和大人们一起加餐。

社会学家:孩子的权益应当受到保护

幼小的孩子应该享受着父母的爱和温暖,相反,这群乞讨的孩子不但享受不了这种爱和温暖,反而还要乞讨养活贪婪的父母。那么,这是不是一种侵害孩子权益的行为呢?就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省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开玉。

王开玉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和监护人,父母的天性应该是和对孩子的爱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基本的品格。在社会的转型中,问题很多,那么,在最困难的时候,这些孩子就越需要父母的爱。父母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让孩子上街乞讨这种做法,不仅丧失了道德,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而作为政府部门,要有很多措施跟上,而不应当由于家长的过错而放弃对孩子的关心。应当追究这些家长的责任,对其进行教育。

心理老师:儿童长期流浪会形成性格障碍

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教师汪祝华。汪祝华老师说,幼儿在孩提时代被大人作为“赚钱工具”在大街上乞讨的现象时常见诸报端,但是深挖并分析该现象的报道并不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相比较在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儿童,这类儿童心理明显缺少阳光,成人教会他们的只是乞讨、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这样就给他们将来的与他人正常的交往造成障碍。”

“这些孩子身处特殊的生长生活环境,他们既是自身权益最容易受到损害的青少年群体,也是最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群体,需要全社会重点关注。社会思想环境的变化,仅靠过去单一的收留或物质救助难以帮助他们回到生活正轨中来,这就需要一种物质救助与心理救助相结合的方法,多层次人士共同参与的帮助教育机制。”汪祝华告诉记者,这类孩子由于长期在街头流浪,失去了正常与人交流的机会,使得他们没有正常的同伴意识,会造成其性格上形成障碍。另外,还有一些诸如饮食、健康等其他隐形因素的缺少,也会给孩子们造成不良的影响。

记者手记

让流浪乞讨儿童 有个温暖的家

寒冬腊月,繁华的人群中时常会出现一群抱腿要钱的儿童。给与不给时常会成为一种尴尬,凝望那双渴望的眼神和发黑的小手,我们心生同情又夹杂着气愤:是谁将这群稚嫩的孩子推向漫长的乞讨路?

原来在不远处有一双罪恶的大手,指示、教唆、甚至恐吓……

那么,是谁让这些流浪乞讨儿童伫立寒风,远离温暖?父母、家庭还是社会?我们在谴责那些为了利益而泯灭良知的“幕后遥控者”时,更应反思该如何建立一个遏制儿童乞讨的长效机制。

其实遏制这种现象,仅仅靠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政府和整个社会必须肩负起这一责任,职能部门该出手时就要出手,向那些操纵、控制流浪乞讨儿童的不法分子施以“重棒”。

曾有学者认为,流浪儿童救助制度应考虑与福利制度进行衔接,将救助中心与福利院进行挂钩,让不能回家的孩子有个归宿,让流浪孩子的笑容从心里淌出来。

同时,也有市民认为,在献爱心、帮助弱者的同时,也应该多留个心眼,因为盲目的施善有时候助长流浪乞讨现象。毕竟施舍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更容易让“操纵者”认为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挣钱捷径。     (何曙光)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