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本应该在温暖的港湾里享受着母爱,和同龄儿童一样在校园里接受教育,现今,他们却在承受着另外一种“独特”的童年经历,每天早出晚归,在寒冷的大街上四处乞讨,遭受厌恶、歧视。而他们的家长却躲在背后指挥,享受着孩子讨回的“战利品”。
小孩拦街要钱,大人幕后指挥
1月3日晚上8:00,虽然室外温度在零度以下,寒风刺骨,但省城淮河路步行街依然华灯异彩,人头攒动,一对对情侣手挽着手,一边漫步一边说笑。
在明教寺附近,记者发现,有两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手拿塑料小碗的小女孩不停地扑向过往的行人,讨要钱,并不停地抱住行人的腿,大有不给钱不放手的架势。每讨到钱之后,小女孩就立刻跑开,来到街中间路灯下两个裹着头巾坐在凳子上的妇女身边。然后再去讨,再跑回来。
在观察中记者发现,坐在路灯下的两个妇女,还不停地指挥着孩子,然后孩子便按着妇女指着的方向跑去,进行乞讨。有一对情侣,正在街中间的休闲棚子下吃小吃,其中一个小女孩在得到大人的指令后,立即跑了过去,眼巴巴地站在这对情侣的旁边不肯走,直到讨到钱后才离开。
孩子衣着单薄,渴望回家上学
记者在观察中还发现,两个小女孩穿着都比较单薄,上身一件薄外套,脚上穿着单鞋,缩着头,头发蓬乱,脸庞冻得龟裂,直流鼻涕,小手红肿。而坐在一旁的两个妇女却穿得很厚,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小朋友过来一下,叔叔给你钱。”听到记者喊声之后,其中一个长头发的小女孩拿着碗迅速跑了过来。记者把已准备好的五角硬币投到了小女孩的碗里,接着记者表示再给其五角钱,小女孩一边站着一边等,并很乐意回答记者的问题。
记者:小朋友,你几岁了,冷不冷?
小女孩:我四岁了,我很冷。
记者:那边坐着的是你什么人?
小女孩:是我妈妈。
记者:你为什么不上学,想不想上学呢?
小女孩:妈妈不让我上,我好想上学。
记者:告诉叔叔,你家是哪里的?
小女孩:我家是江苏的。
记者:你们每天什么时候回家?
小女孩:很晚。
随后,记者拿出相机准备拍照,小女孩突然转身就跑。紧接着,坐在路灯下的两个妇女立刻带着孩子离开了。
晚上10:00,记者就要离开的时候,看到有六位母亲带着六个孩子汇集到淮河路桥头,有说有笑地向火车站方向走去。
跟踪拦截抱腿,选择情侣“下手”
元月4日下午,寒风飕飕,乐器喧嚣,宿州路步行街的路口上人头攒动。记者沿着其中一段街面一路走来,看到大约有10多名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向路人推销鲜花、乞讨。
在一家服装店门口,记者观察了约20分钟后,发现共有4名中年妇女分别带着5个孩子在此乞讨。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名妇女并没有选择自己乞讨,她们都会在离儿童大约10米左右的地方观察、移动,直接收孩子讨要来的钱。
记者看到,这些不足6、7岁的孩子多会选择一些年轻的情侣、学生状的男生“下手”,通过跟踪、拦截、抱腿、伸手等方法向路人索要,“得手”后迅速将钱送给不远处的这些头戴围巾的中年妇女。
附近保安告诉记者,这些妇女之所以头戴围巾,一方面是为了御寒,一方面也是防止警方来查或其他紧急情况时掩盖面部。
两妇女“倒苦水”,乞讨为买肥料
面对着正在“指挥”儿童乞讨的中年妇女,记者拿起相机试图记录该场景。这时,其中一名戴着绿色围巾的中年妇女立即警觉起来,并喊叫为她乞讨的一名小女孩,二人迅速离开现场并“钻入”人群中。
几分钟后,记者收起相机,以一名“社会调查人员”的身份来到两名妇女身边。此时,记者发现,之前不断抱着路人腿要钱的小男孩双手通红,脸上还有多处冻疮。随后,在记者的解释下,两妇女渐渐打消了心中顾虑,用难懂的普通话告诉记者,他们都是来自甘肃,相互是邻居,因为老家发生干旱,麦子几乎绝收,无奈之下,他们才将自家的孩子带出门要饭。
“家里还有一个大孩子已经上学了,我们那里山多,孩子太小在上学的路上很危险。”其中一名大约30岁左右的女子告诉记者,之所以让孩子上街乞讨,是因为太小上不了学。另外一个瘦一点的妇女告诉记者,自己身体不好,家里很穷,每年春天需要一部分买肥料的钱,所以让孩子来乞讨。
常遭“父母”打骂,住所环境堪忧
“每天大概30元左右吧。娃太顽皮了,好多路人都不喜欢。”在问到孩子们能给她们带来多少收入时,该女子说道。
她还告诉记者,自己也叫孩子不要乱抱别人的腿,大人不给钱就算了,有时候孩子还为此事挨过自己的打。“不听话当然要打!”另一名中年妇女说,他家的小男孩很调皮,喜欢“惹麻烦”,自己“火上来”了会狠狠地打骂他一顿。
攀谈中,两名妇女称自己的身体很不好,只能让孩子们乞讨,另外,平时警察也时常找他们“麻烦”。当记者问她们和孩子们住在什么地方时,她们称,“晚上就在火车站的大厅里熬着。”
记者在走访中还获取一条线索,这些在街头行乞的儿童有不少住在“站北新村”。元月5日清晨,记者顺着元一时代广场的一条狭窄的马路,来到了“站北新村”,在看到大量房屋拆迁的迹象后,附近一居民告诉记者,很多流浪者带着儿童已经搬走了。当日傍晚,记者又得到消息称,此地仍有不少流浪儿童居住。
元月6日清晨6时许,记者沿着另外一条马路再次来到该地,在这个即将被拆迁的城中村内,记者终于看到3名妇女,她们手里提着不同的袋子,各自牵着孩子走出了城中村。当记者试图与其说话时,她们均不予理睬。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一名较瘦的女子向记者说了一声,“我们是河北人”,之后再也不愿意说话,并离开了此地。在此期间,记者看到几个扎着不同马尾辫的女孩都紧缩着双手,始终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