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今日,慈善事业的兴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维度。从震灾时期的全民善举,到东西方富豪愈来愈提倡的裸捐,我们不难发现,善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伴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这种善表现在:更多的人开始思考怎样造福更多的弱势群体;或是在一定外部条件的催化下,人们基于地域、民族等关联而产生的广泛同情。这些是参与慈善的意愿的发端,是可贵的文明演进。
媒体本身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在收集来自官方和民间的善意,整合各界资源,组织慈善募捐活动上有着不容推辞的义务。同时,媒体作为舆论的传播和引导者,在推进慈善事业,协调官方和民间力量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就是本报连续参与组织6届“爱心慈善晚宴”的初衷。
昨晚,第6届“迎新春希望工程爱心慈善晚宴”在合肥天鹅湖畔开席,近120家企业、20多位艺术家参加了这场盛宴,现场募捐623.8万元。团省委的参与主办,省领导的出席,更为这场爱心之旅增添了隆重的注脚。此前,“迎新春希望工程爱心慈善晚宴”活动已连续开展了5届,在我省乃至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吸引省内外、国内外大批知名企业为我省贫困学子捐资助学,五年募集善款1821万,援建希望小学37所,资助贫困学子数千人。
这是一组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数据,如果说这只是安徽慈善事业的冰山一角,那我们从这个小小的角度,却已感知到来自安徽政界、商界的全盘善意和诚意。我们有自己的国情和社情,也许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的裸捐并不适合现阶段的中国商人,但细水长流式的,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式的,慈善晚宴式的捐助,依然给力,依然能够支撑起皖人慈善的大旗。
中国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此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譬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和孟子也曾说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应该说,我国的慈善事业起步较晚,尚须不断改进、完善。譬如,零散式、输血性的捐赠较多,而造血性的捐赠较欠缺。慈善机构的运行效率不够高,并且存在公信力危机。所以,中国的慈善事业要走向国际化,一定要提升专业化的程度,转向战略、专业、造血型的慈善。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所所长王丰斌说:“慈善是一种力量,是推进我们从熟人社会转向到公民社会的一种力量。”欲使慈善事业真正在中国勃兴,需要更多如“慈善晚宴”这样的能出效果出影响的慈善活动。但从根本而言,更需国家尽快对慈善立法,加快对相关配套法律的完善。如此,才能促进公民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