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安徽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联合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安徽大学人口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学者及工作人员组成课题组,发布了安徽老年人口预测结论——2032年前后,安徽省的人口红利期将结束,每10个人中,5个劳动力要养3个老人和2个小孩。
2032年前后:人口红利期将结束
我省较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年关闭人口红利期。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现在安徽处于人口的红利时期,这个时期,劳动力人口比重接近70%,每10个人中有7个劳动力,1个老人,2个小孩,而到2032年以后,每10个人中将仅有5个劳动力要同时养3个老人和2个小孩。
2011年~2020年: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我省进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时期,也是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质的转变阶段。
2021~2040年:老年人口规模庞大,由于老年赡养比的迅速提高,社会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增多,经济负担加大,这将是安徽省老年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时期。
2044年前后: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洪峰,同时,我省达到总人口峰值7532.9万人,总人口开始步入低速增长。老年人口规模持续上升,老年人口比重超过30%,2050年将达到31.97%。
2045年:重度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口众多,高龄老人规模增加,总人口出现负增长,这是更大挑战。当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规模超过460万人之后,我省面临的是政府公共开支增加,财政负担加大;社会保障负担加重;城乡一体化、均等化程度加大,医疗体系面临挑战;需求加大,社会福利服务压力凸显;城市化水平提高,城镇养老负担程度加重;劳动力减少,高龄老人照料问题更加突出。
促使产业结构重新调整
2045年,我省步入重度老龄社会后,平均每供养1个老人需要1.7个劳动力。
对于现在不少家庭来说,这绝对不是个好消息。4位老人,2位中年人,1位青少年,现在流行的“倒三角”型家庭也将承受老龄化带来的成长、发展、养老、医疗、照料等多重风险。
不过,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老龄化可能带来安徽经济发展的一场“重生”。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老龄化带来人口结构在未来的就业结构中发生变化,原来用人口数量提高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将随之“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比如,把传统制造业“改良”成先进制造业,变粗放而低技术含量的增长点为高技术含量的增长点。
不仅经济发展方式要变了,而且“老年经济”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省老龄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我省可以在现代服务业中打出“老年牌”,突出发展老年健康食品、医疗保健产品、旅游文化用品等。
老龄化安徽如何“造人”?
我省是一个人才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加上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劳动力锐减成了不少人的烦心事。毕竟,产业结构再调整,经济发展也离不开劳动力。
人口数量提高经济发展模式的时代已经过去,我省有关部门表示,将在人口素质和人口质量上下功夫。“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延长人口红利机会窗口,促进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安徽省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省统计局相关资料显示,我省劳动力数量增长让社会总产出更丰富,劳动力从低端行业转移到更高端行业,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不过,仅仅在劳动力“现状”上下功夫远远不够,专家建议,还要关注改善劳动力的一系列投资,包括让劳动者再教育,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的需求。
除此之外,老年人口增多,其中的人才资源也可以适当挖掘,采取专项活动聘请、项目聘请、短期聘请等多种形式,鼓动、支持离退休专业人员和老专家参与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逐步建立老年人才资源库,发挥老年人才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