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经典
新书·速递
从生活进入最本质的真实
我的·私房书
如何让子弹一起“飞”
《时代发现》 2011年1月号新鲜出炉
精彩要录
恭贺新春,《时代发现》精彩1+1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1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从生活进入最本质的真实

 

在中国农村的乡土文学里,有两个著名的作家群——陕西作家群和河南作家群,前者以贾平凹和陈忠实为代表,后者则是由刘震云和阎连科充当领头人。在河南作家群中,浮出水面的是刘震云和阎连科。然而,正如所有的表面真实都不意味着本质的真实一样,这两个所谓的领头人,无论从乡土文学题材的开辟,还是从文本角度来看,都无法成为标志性的人物。至少,写过《香魂女》的周大新和以《走窑汉》成名的刘庆邦,在揭示底层农民的命运上,更具有现实的穿透力。

特别是刘庆邦,曾当过农民、矿工,继而以写小说完成了命运的跃变,所以他的小说带有更多的泥土味。15年前的《走窑汉》,这么多年来,刘庆邦的创作始终未脱离农村这个领域,在他最新的长篇小说《平原上的歌谣》中,依然是将视角对准农村,不过这次是将目光投向过去——上世纪60年代初的那三年。

刘庆邦的小说,一个明显的特征便是,从生活的真实进入本质的真实,因为有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让他与其他作家不同,在虚构与真实上他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因而他的小说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诲式的,而是以平民视线进入民间。

在对饥民的描述上,每个作家的侧重点都不大相同,比如刘震云,他将饥饿与人性、民族、斗争挂上钩,直接转向宏大叙事;而余华,讨巧地用幽默抵抗苦难——用嘴说吃,以解饥饿。而在刘庆邦看来,饥民首先是农民,饥饿虽然是大敌,他面对的其他生存困境并不因饥饿而消失,只是饥饿让这种苦难变得更为深重。而对这种苦难的化解方式,除了无能为力之外,唯一的表现形式就是以民谣的传播来抵挡对饥饿的恐惧。民谣的产生,不外乎是这么几种情况:对命运无助的控诉、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对荒诞现实的讽刺。无论是过去的历史,还是现实的生活,都是如此。

这,可能就是本书起名为《平原上的歌谣》的原因。       许许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