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影印出版的1932年初版的《开明国语课本》广受好评,引发热议与热销。该社社长赵炬特此致函《中国青年报》表示对此“忐忑不安”,并声明 “在面对不断的市场需求中,将会严格控制印数。”(《中国青年报》12月8日)
这则在各家媒体陆续刊登的消息,让一本78年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一本卖了五年多的影印书,随着“持续的缺货”,突然在网络上火暴起来。这是本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民国版语文教材,“民国教材”虽然编写时显得比较随意、不够科学全面,但仍能反映出自大家手笔,有童趣和现下流行浓重的国学色彩,比较适宜儿童阅读心理。贴近小孩子的心理,似乎是那个年代小学课本编写的一个共识。“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但是这还不够。”叶圣陶在《开明课本》的“编辑要旨”里写道。
现在,有些文化名人可能也不屑于去编撰小学课本,既没有名又没有利,也没有人出来邀请。但70多年前的大师们,编了一个好教材,就滋养了一代人。
如今,不断有民间研究团体痛批现有小学语文教材“有毒”,甚至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之声。因此,面对尘封百年老课本的走红,我们能够看见和听到的,不应只是中国教育背转身去的沉默。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无论如何都应该放开控制,让各种教育团体组织最优秀的文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出版家和学识精深的优秀学者来共同编写。
我想,“民国教材”被大众热捧,更多的不是因为老教材如何优秀,而是折射出人们对当代语文教材的不满。把“民国教材”当成一面镜子,来照一照自己,才是明智之举。 张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