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给力安徽经济发展
2010年1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金融创新给力安徽经济发展
——对话省政府金融办主任周建春
记者 樊立慧
 

2010年11月,我省统一开展金融创新宣传月活动,在“十一五”收官之年,举行金融创新宣传月有什么意义?“十一五”期间,安徽的金融创新有哪些举措?记者日前专访了省政府金融办主任周建春。

周建春表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工作,始终把推进金融创新作为加快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省委、省政府注重发挥金融创新的作用,制定了一系列支持鼓励金融创新的政策措施,今年又在全省深入开展“创新服务年”活动,目的是增强金融保增长促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安徽经验”需要总结

记者:这几年,安徽的金融创新也有不少可喜成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建春:创新既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经济和金融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全省各金融机构牢固树立“支持地方发展和加快自身发展”的双重目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在理念、产品、服务、组织、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大力度,深入推进,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总结了许多宝贵经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具体表现在:第一,创新融资模式,有效扩大了信贷投放。比如,国开行安徽省分行开创了“征地拆迁项目融资模式”,把征地拆迁工程作为独立的贷款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已发放铁路征地拆迁项目贷款45.9亿元,承诺融资额71亿元,切实缓解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瓶颈问题。第二,创新担保抵押方式,有效扩大了抵押物范围。如针对 “三小”资金需求特点,特别是围绕贷款抵押范围小、可抵押物少等制约因素,各金融机构大胆突破传统抵押担保方式,积极开发贷款新品种,推出了一系列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如林权抵押贷款、动产质押贷款、农业订单贷款等。第三,创新贷款产品,有效增加了信用贷款。我省一些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创新很有特色,例如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推出的微小企业项目贷款,不需要抵押,没有户口限制,无任何手续费,在风险识别上遵循“到户调查”和“眼见为实”的原则,将经营项目与家庭有机结合。2009年该行累计发放微小企业项目贷款1067万元,没有产生一笔不良贷款。第四,创新特色贷款,有效适应了需求主体的变化。各金融机构积极适应这些变化,主动设计、开发和推出多种信贷产品,较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种养殖户、个体工商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同方面的金融需求。第五,创新服务方式,有效支持了重大战略和重点项目建设。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两大战略平台建设,各金融机构抢抓机遇,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优化配置了信贷资源,支撑了我省奇瑞汽车、华谊化工等一大批大项目、大企业。第六,创新金融机制,有效营造了金融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池州、淮北等地强化政府引导,推动政策创新,设立金融发展基金用于风险补偿和考核奖励。亳州、宣城等市为所属县、区选派挂职金融副县长,帮助县、区政府制定金融规划,进一步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支持皖江示范区建设

记者:您刚刚提到,我省的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有效支持了重大战略。对于安徽来说,2010年最大的喜讯就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得批准,我省的金融机构在支持皖江示范区方面做了什么?

周建春:2010年安徽的大事除了皖江示范区,还有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两大战略平台建设,各金融机构抢抓机遇,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优化配置信贷资源。比如,建行安徽省分行积极开展银团贷款业务,目前已累计发放重大项目银团贷款38亿元;成功发起设立皖江承接产业转移投资基金,并以此为依托开办融资租赁等新业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交通银行安徽省分行、徽商银行从设计整体解决方案入手,为皖江示范区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提供快速、高效的金融服务,有力地支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发展。

金融阳光照耀“小个农”

记者:我们知道,小、个、农一直是金融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这几年,安徽的金融机构在这方面也有不少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建春:解决好小企业、农户、城乡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难题,必须解放思想,从金融和经济发展规律出发,突破传统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近年来,我们围绕破解小企业、农户、个体工商户贷款难问题,在金融创新上狠下功夫。去年初,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改善“三小”金融服务的政策意见,今年又在全省深入开展“创新服务年”活动,努力改善“三小”金融服务。

推进机制创新,要求各银行都要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立机构下乡的激励机制。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促进各类金融机构根据“三小”资金需求特点,为其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先后推出了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微小贷款等100多个贷款新品种。此外,在促进担保抵押方式,降低“三小”的融资成本和贷款风险方面也做了一些有效的创新。

“十一五”安徽金融发力

记者: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安徽的金融业在即将过去的5年,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什么新格局、新变化?

周建春:2006年以来,我们新增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进出口银行等省级银行业金融机构数8家,使全省省级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27家,从业人员12万多人。新增证券期货网点9家,目前在皖证券机构23家,从业人员2300人。新增省级保险机构23家,全省省级保险机构达到36家,从业人员12万人。在全省已经形成银行业为主体,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等各类金融机构竞相发展的格局。

2006年以来,安徽省金融业规模快速增长,质量明显提高,改革不断深化,服务继续改善,效益大幅提升。贷款余额是“十五”末的2.7倍,上市公司增加20家,“十一五”直接融资额是“十五”的9倍,保险收入年递增28%。不良贷款率较“十五”末下降14.3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是“十五”末的6.5倍。已开业的农村银行43家,村镇银行15家,小贷公司201家,金融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金融对外开放步伐也在逐步加快,2008年,全省第一家外资银行——东亚银行合肥分行、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保险机构——首创安泰保险公司挂牌开业,实现了我省外资金融机构零的突破。国元证券已在香港开设了分公司,徽商银行已经在南京设立了分行,杭州分行的筹建工作也在进行之中。此外,天长天大集团在香港上市,开创了我省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的先河。还有一些优秀民营企业在积极准备赴港或赴美上市融资。

给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记者:“十一五”期间,全省金融业不仅自身取得了快速发展,而且成为重要的助推器,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周建春:金融成为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十一五”期间,全省GDP每增长1%,信贷投放都保持了1.6%的增长,GDP增长与信贷投放的关联度明显增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金融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力量,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助推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对于非公有经济的信贷投放年均增长24.2%,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年均增长25.6%。助推优势产业升级。注重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开展并购重组。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借力资本市场迅速发展。

金融为促进全省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政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仅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支持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社会弱势群体创业、就业、就学,支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等民生领域,发放贷款累计达900亿元,累计受益农民工100万人,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26万人,缓解了15万户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帮助40万名贫困高校学生圆了大学梦。

“十二五”蓝图已定

记者:“十二五”就要来了,我省确定“十二五”什么样的金融业发展目标?

周建春:根据我省金融业发展现状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十二五”安徽省金融业发展目标,主要指标初步设想为:

(1)关于金融业增加值。到2015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为6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

(2)关于存贷款指标。到2015年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万亿元和2.5万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18%以上。

(3)直接融资指标。到2015年,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到100家以上,资本市场累计融资数额达到1800亿元左右。

(4)保险业指标。到2015年,全省保费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省保险深度5%左右,保险密度达到1000元。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