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谒”,《辞源》的解释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干谒的对象,当然是为较高身份地位的人,所以请求进身为官又叫“干进”;干进也是干谒的一种,而且是主要的一种。
在古代,干谒好象并不是什么丑事,毛遂自荐成了自告奋勇的典型。苏秦游说挂上了六国相印;东汉章帝“雅好文章”,班固通过“献赋”很快得到重用。到了唐代,文人干谒求仕风成,以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不管朝廷的选官取士制度如何变化,干谒始终与文人的求仕相伴随。
古人的干谒虽然有时也遭到非议和耻笑,但其实他们中的多数,干谒手段和目的还是很阳光的。诗仙李白用“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名句轻轻拍了一下韩朝宗的马屁,紧接着就提醒韩“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既无屈膝折节之态,更无徇私行贿之嫌。诗圣杜甫据说是留下干谒诗最多的一个,而他的每次干谒也都底气十足。杜甫赠诗希望得到提拔,不仅敢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且最后竟说,如果你再不提拔我,我就要和你“拜拜”了。还有那些出自寒微的文学大家,如骆宾王、陈子昂、孟浩然、朱庆余等等,都有过干谒经历,而且留下了干谒诗的名篇佳作和风流佳话。
如今,由于新的干部选任制度和反腐斗争不断发展,公开的干谒求仕似乎见不到了。但这并不说明干谒现象的消失。只是因为干谒者和被干谒者都失去了足够的底气和磊落胸怀,所以无处不在的“请求进身”也就在官场潜规则中悄然转入地下,变成了黑幕后的买官卖官和权钱交易。
君不见那些已经落马和行将落马的大人物,但凡做过一府一县什么书记什么长的,几乎无不一例外都有过卖官卖权经历;而与之对应的,则是更多干谒者的买官买权行径。落马者手中的官和权当初大概就是通过干谒秘径买到的;后来买到了官和权的人,则又理所当然地进行投资回收和赚取利润。于是干谒在这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成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中的顽疾。此疾不除,则党和国家命运堪忧矣。小诗一首,立此存照:
干谒千年有此风,谁知底里未全同。
试看今日官帷后,美女真金一色红。
(作者系省城某文化报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