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天,只要一过哀牢山、无量山,翻越高黎贡,空气湿度骤增温度大升,便进入云南最辽阔的连片温润地带。连皮肤也润滑舒展开来,更不要说植物,即便旱季,主色调依然绿色,大面积多种类的绿色。如果非要找出一种植物来作证,那么大叶种茶叶相当合适,那是一种热爱温暖和湿润的植物。
下意识里,我一直把山那边,视为早点胜地,原料和调料取材广泛的所在:米线、米干的色泽和质地,小米辣暗藏的暴力,大芫荽的气息,花生汤和豆浆汤的热气,稀豆粉的酣足,土鸡的香味,以及土锅中牛肉汤不露声色的精致醇厚……在昆明不一定非要早点,而山那边,早点气场过于强烈,睁开眼睛觉察出天亮,不由自主就会起身洗漱,第一时间赶到早点现场,胃动力十足。地方也不太挑剔,随便找个人多的地方,坐下去就吃,很少有失误。
头回过哀牢山,在墨江县城,一家子早点铺前人声鼎沸,吃客中小姑娘还奇多,立刻引起我高度重视,近身一看,卖的是肠旺面米线和米干。嫌米线、米干不经饿,我要了碗面,等待中,发现人家的肠旺,打整得极精细,外观色泽还透露着才出锅的新鲜感,马上决定把面换掉。等一大勺切得极其细碎的芫荽放下去,发觉口齿间的情况相当不妙,不端起大碗猛喝口汤,恐怕无法压制掩饰下去。墨江的芫荽,还不是大芫荽,但枝条高拔接近半米,叶片却很细小。整株芫荽紫色斑斓,香气滋味,远非一般寻常可比。
思茅(普洱)一带的早点,花生汤、豆浆汤和稀豆粉最强势,人气呼声最高。再往南走,西双版纳花生汤、豆浆汤依然常见,稀豆粉的气息却淡下来。只是我不幸卑鄙为肉食者,这些东西,不大符合我饮食习惯,尝试不多。如果同行中有小姑娘,那么每回我都会发现,人家可以把一碗稀豆粉米线、油条,吃到矜持全无汹涌澎湃,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如果说豌豆是农耕时代古典味精的原料,那么仔细熬制出来稀豆粉,恐怕已经相当于半成品。据说稀豆粉的极致,乃是俗称老缅的缅甸人所制,我动手吃过几口,却没有感觉出个所以然来。我的所爱在其他,通常是一碗澜沧风味的牛肉米线和土鸡米线,以及各种肉香浓郁的米线。
肉有肉味鸡有鸡香,这等朴素的需求,这些年能够感受出来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少。非常有幸,每回跑临沧,驻地不远处,就有家鸡肉米线馆,早点和宵夜都有依靠。鸡肉米线馆的妙处,在于兼卖鸡腿、鸡翅、鸡爪、鸡炖和鸡肠,早上是才出锅飘热气的,晚间栗炭火烤到焦香。
民间小吃但凡沾染上旅游风气,落差就不会太小。还有一点,地域附着很强,同样的东西,一旦拿到高黎贡以东,感觉马上不对。至于哪里不对,把水质、气候、海拔等因素计算进去,恐怕也说不透彻,气息那种东西,实在不好估量。
每到天冷,呵手跺脚中,不由自主,我就会萌生到山那边去寻找温润的想法,最重要的,是去找一碗很合意的早点。我吃过的,可能还太过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