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处于科技创新时代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不仅要求人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期待着人们将科学技术的种子植根于经济的沃壤,变成活生生的植株和果实。很可惜,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至今依然大量存在。这令我不禁想起了《庄子· 逍遥游》中记述的不龟药的故事。
宋人有善于制作不龟药(预防手肤冻裂的药)者,但因世代以弹絮为业,根本用不上,便束之高阁。一位客商以百金买去了他的方剂,并且说动了吴王拜他为将。在吴越的水战中,越国的士兵因手肤皴裂而失去战斗力,而吴军得益于不龟药打了胜仗,那位客商也因此获得吴王的封地。于是,庄子感叹道,同样是不龟药,有的人得了封赏,有的人却依旧弹他的棉絮,“则所用之异也”!
现在,我们国家每年的科技成果、发明创造何止千万,但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却为数不多。据有关专家推测,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为25%,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多数都变成了弹絮者手中的“不龟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必须下决心把这个转化率提上去。
首先是一个体制问题。过去很长时期内,科技和经济“两张皮”,“井水不犯河水”。科技不了解经济的需要,变成了“盲动症”;而经济不知道科技的发展,患上了“贫血症”。提高转化率要从科技与经济的联姻着手,科技向经济讨“命题”,经济向科技要动力。很多地方实行的产学研结合,使二者联袂走进了联姻的殿堂。
还有一个评价体系和政策导向的问题。在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存在着单纯为写论文而研究的倾向,论文写完了,研究也就终结了。对论文价值的评价,应该导入经济适用性、经济贡献率等因子,至少对于开发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是这样。政策的支持力度也要与之相对应。而衡量经济的指标,再不能单纯以产值和产量论英雄,而要放到科技进步的天平上,加进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和淘汰落后生产力的“砝码”。
政府的推动和市场的机制要一起给力于经济和科技的结合,为之优化环境,搭建舞台。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构建技术交流和技术交易平台,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让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等等,都不失为高明之举。当然,还要有开明的财政、金融扶持,更是不言而喻。多方戮力,使“不龟药”从宋人手中的无用之物变为吴越之战中克敌制胜的法宝。(作者为省企联执行会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