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咱老百姓收入翻一番!
2010年12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触摸“十二五”规划:合肥民生“给力”起跑
五年后,咱老百姓收入翻一番!

实习生 童庆云 记者 刘甜甜/文 李超钰/图
 

如果时光倒流到五年前,你能否想象得到今天的合肥是什么样子?站在“十二五”的起跑线,五年后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又将是什么样的俊美容颜?

高架纵横四方、轻轨变通途;“森林城市”绿荫遍布、清澈水系盈盈环抱;保障性住房全覆盖,人人居者有其屋;就近入学、社区门口看病,生活方便又舒适……五年后,咱老百姓的收入要比现在翻一番,身为合肥人,有着很“赞”的幸福感。昨天,合肥市委首次公开披露“‘十二五’规划建议”(讨论稿)的详细内容,民生工程迎着崭新的历史“给力”起跑。          

城市:千万人口,不拆迁或少拆迁

“省委给合肥市提出了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目标,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城市总人口将达到600万~700万。可是,按照城市化率提高到80%计算,到2050年,合肥的城市人口规模会达到800万左右。不要觉得2050年很遥远,事实上,从‘十二五’开始,我们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就要很‘给力’,包括城市综合交通、土地利用、生态建设等,都要按照‘总人口1000万、城市人口800万’这一边界来制定。”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掷地有声:“适度超前规划、尽量减少‘孙子辈拆爷爷辈建筑’的现象,努力建设一个‘不拆迁或少拆迁的城市’。”

交通:地铁、高架畅行合肥

城市大了,人多了,车水马龙,可要是基础设施跟不上,就会变成一个毫无生机的庞大停车场。所以,合肥市委特别想让城市“动”起来。

金寨路高架、长江西路高架拉开了城市骨架,裕溪路高架、南北高架还将在“十二五”的开端继续让城市“长大”。“明年开始,阜阳北路高架直通北部组团,铜陵路高架、胜利路高架也要陆续上马;轨道交通1号线继续推进,2号线也要在明年动工。必须坚持交通先行,适度超前,绝不‘就汤下面’。”孙金龙半开玩笑地说:“高架桥纵横交错,城市主动脉才能真正动起来。要不然,汽车卖着白菜价,私家车越来越多,偌大的城市就变成了巨无霸停车场,老百姓堵在路上,是会开骂的!”

民生:收入翻一番,人均37700元

吴存荣的报告中最声情并茂的部分就是“改善民计民生”: “目前,城乡居民期盼最大、呼声最高的,仍然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十二五’期间,合肥市要力争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现在翻一番,分别达到37700元和14000元。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定期发布工资指导线;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使更多农民拥有薪金、股金、租金和保障金;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市长为大家描绘的未来幸福五年:

就业——合肥市政府将实施更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渠道,促进老百姓充分就业;对“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众的再就业援助机制会更加完善,并健全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找工作问题。

社保——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共享基本社保、全民医保,逐步实现社保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和社保管理服务社会化。

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持续“发力”,增加住房的有效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大市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力度、改善居住条件、加强市场监管。让困难群众能住进廉租房,“夹心层”能拿到公租房的钥匙,低收入群体也可以在经济适用房里安身立命,梯度消费的住房模式也能给房地产市场“保健”。

教育——孩子不再遭遇“上学难”,义务教育全市均衡,高中教育扩大优质资源,职业教育与产业直接对接。把合肥职教城打造成全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支持合肥学院建设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等。

医疗——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倾斜,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社区医院药品照样“零差率”。

县区:都成现代化中等城市

“合肥市的‘十二五’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历史上首次把三县纳入总体规划,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规模和标准,推进四大组团建设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城市副中心;把重要城镇,如上派、店埠等纳入城市组团,明确提速发展。”孙金龙向记者解释,合肥要做区域性特大城市,县区自然不能还停留在“县城”的水准,而是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城市副中心。对此,吴存荣也明确提出,将按照小城市的规模,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率先试点建设水湖、三河、长临、下塘等一批基础条件比较好的镇级市。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三高合肥”未来的黄金五年,各个县区都将是什么样子?答案是:“141”空间发展战略不变,科学布局城市空间和产业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元化、开敞式转变,为区域性特大城市做好空间准备。各个县区错位发展,以道路、管线、港站等重大基础设施相连,组团对接。四大主城区更注重分类发展;滨湖新区坚持“紧凑型开发”,把握项目布局和建设时序,确保干一片成一片;政务新区则要盘活存量资源,塑造区域特色;各开发园区继续按照混合功能的要求,配套设施集中建设,业态开发更喜欢大家一起来“扎堆”。

环境:“森林城市碧水穿城”

“有空就栽树、见缝就增绿。”一说到“绿文章”,孙金龙立马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我在布鲁塞尔学习考察的时候,就到过一个最难忘的地方。在城市的中心,就专门留了一片原始森林,边上有几条林荫小道,当地的市民们可以悠闲地去溜达。”孙金龙笑着说,“一个区域性特大城市,不仅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发达的产业支撑,还要有宜人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绿文章’和‘水文章’,也要当做民生工程来抓。合肥不要‘盆景式’的园林景致,而是要老百姓出门500米就见绿、2000米就见公园,把树载得密密麻麻,让合肥成为‘森林城市’。水环境治理上,也要全截污、全收集、全处理,营造环保合肥的‘碧水穿城’水系。”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