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安徽的各个城市,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历史遗址。有些变成了流传千古的传说,有些可以看出若干年前城市的形态,有些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繁华与衰落。
这些都是安徽文明散落在各地的繁盛与沧桑。
合肥:商周初具城市形态
省城合肥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的氏族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商周时期,合肥地域内居住着我国东方夷族的一支——淮夷族。淮夷人勇猛善战,尤其擅长射箭,以动物为图腾,被称为“虎方”、“夷虎”。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已经发现了很多史前人类活动的迹象,这里的文明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城市最初形态
在肥东县,已探明的历史遗址有80多处,这些遗址不仅在数量上十分可观,同时在时间跨度上也非常大。
龙城遗址位于肥东县龙城乡龙城村,据肥东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彭余江介绍:“遗址东、西、南三面有3~4米高的土垄,勘察有夯土层,为旧城墙倒塌后所形成,南面仍可识辨城垣旧址。城垣长600米,宽420米。旧城址内有汉代断砖、碎瓦、残陶片,以及具有商周时期特征的遗物。旧城址外几座村庄多有古墓群,曾发现汉至南北朝时期石室、砖室墓群。考古学家表示,此处在商周时期就曾出现原始聚落,到汉朝时候逐渐形成‘城’,这一汉代的古城可以说是合肥这座城市最初的一种形态。”
出土大量居民生活器皿
而位于肥东县阚集乡大程村的大城头遗址则更加古老,为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殷商时期遗址,又名“皇城”。彭余江告诉我们:“这一遗址文化层深达3米,除表土50~6O厘米受损严重外,其下皆保存完好,已采集有大量标本,如石斧、蚌刀、鼎、罐、鬲、盆,以及陶片等。”
“在肥东县,像这样属于新石器早期的文化遗址还有很多。比如,位于肥东县龙城仓城村的大城墩遗址,曾发现了安徽最早的水稻标本,还有一些铜罐、陶器;药刘遗址发现了用于烧水的古代器皿;还有双桥遗址等等都有很多出土的文物标本。”彭余江说,在几千年前的肥东大地上,曾经有很多群居的现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这片土地自古就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和生产生活。
古代文明遍布
史前的淮夷人勇猛善战,尤其擅长射箭,以动物为图腾,被称为“虎方”、“夷虎”。进入阶级社会,在现今合肥的周边地域建立了“巢”、“舒”、“六”诸方国。春秋时期,合肥地域内建有庐子国,为楚国属地,周边诸方国亦被楚国兼并。后来,江南的吴国兴起,吴楚相争,合肥又为吴国辖地。这时,合肥已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比较活跃的地区。康熙《合肥县志》载:“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公会吴(吴王夫差)于橐皋。橐皋,庐近地也。”
在合肥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人们生生不息。除了肥东县,目前还发现了很多其他遗址。烟大古堆遗址不失为合肥地区最有代表性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
蚌埠:禹墟传说流传千载
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涡淮交汇处涂山脚下的禹会村,相传是“禹会诸侯”的地方。“禹会”的村名早在《汉书》中就有记载,延续至今。
当地传说认为,这里是“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发生地,关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娶妻“涂山氏女”并生子启等传说在当地流传。而这些故事,直到今天仍为祖祖辈辈生活在禹会村的人们传颂着。
禹墟文化可以追溯到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淮北:
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柳孜,古称柳子镇,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西,宿永公路穿境而过(在百善镇和铁佛镇之间),始建于东汉,因隋炀帝开掘的大运河之通济渠段穿镇而过并逐渐繁荣,成为唐宋时期淮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这是我国隋唐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柳子镇是隋、唐、宋代通济渠岸边的重镇,此次发掘证明了柳子镇不仅是一个运漕中转码头,也是一个很大的商旅之地。发掘获得的大量唐宋以来8个朝代、20多个窑口的精美瓷器尤为珍贵,器物保存完好,造型各异,其中颇多精品。特别是在淮北运河发现辽代的瓷器,对研究当时宋元交通有一定的意义。
蒙城:
中华远古第一村落
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安徽省蒙城县许町镇毕集村东约200米处,是国内目前保存尉迟寺较为完整、规模较大、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存。
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尉迟寺一带的自然景观十分优美。溪水潺潺,林木葱葱,各种动物游荡河畔林间,戏水觅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创造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通过发掘使这座沉睡了五千年之久的古代遗址重放光彩,并以它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展现着当时人们的居住形式、文化生活、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相传这里是纪念唐代大将军尉迟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称“尉迟寺”。
张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