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车”问责,皮鞭不能“高举轻放”
身居危房,心系“中华”
内外资“统一纳税” 正当其时
下一篇4 2010年12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三车”问责,皮鞭不能“高举轻放”

本报评论员
 

雷厉风行的处罚,安装车辆GPS,更换大字号车牌,添置车辆语音提示器,职能部门联动监管……近年来合肥市为“三车”套下的多重“紧箍咒”,让市民们看到了政府查禁肇事“三车”的凌厉攻势。但连日来“三车”“闯祸”的新闻依然不绝于耳目,令人悲愤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山呼海啸般的监管措施,为何就是管不住“三车”车轮的施虐?是“三车”相关企业太过“皮糙肉厚”,不惧处罚,还是我们的职能部门自身监管不力,措施落实不到位?(本报今日A2、A3版报道)

据悉,“三车”职能部门近期将掀起问责风暴,以遏制近来“三车”频频肇事的不良现象。其实职能部门问责,在合肥并不是头一遭了。今年年初,该市就已大张旗鼓地采取过一系列部门联动整治“三车”的措施,在当时集中整治期间,也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集中整治时段一过,相关处罚措施的威慑力虽然还在,路面监管的力度和处罚的执行力却未必能够“一如既往”。

一方面,如业内人士所言:“‘三车’管理中涉及到公安、交通、安监、建设、市容等一系列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各个职能部门的权责存在交叉,如果没有先行者的召集和共同执法,一项项有的放矢的治理政策却只能不幸沦为一纸空文。”另一方面,各职能部门亦有各自的常规工作,像针对“三车”的这类大规模集中整治,虽然能立竿见影,但显然难以持久。

据了解,合肥为治理“三车”乱象,也专门成立了“三车”办,意在整合相关部门职能,形成整治“三车”的长效机制和行政合力。而从媒体报道来看,“三车”办除在今年春节后第一时间进行了一次安全大检查外,少有动作。据此可知,该机构并未能完全实现成立的初衷。就近期历次“三车”肇事的处罚情况而言,处罚结果鲜有披露,而且也很难看到各职能部门有力联动的痕迹。

“三车”肇事,有车辆性能上的原因,如车辆超载后刹车时间难以掌控,但更有建筑单位、承包商追速度、赶工期的原因,如果公安、交通、安监、建设、市容等部门能够紧密配合,狠抓源头治理,利用现有制度措施,不放松任何一个环节,我们相信,没有哪一个企业和个人在“行政罚单”面前,还敢见利忘义、见利抗法。怕就怕“三车”问责的皮鞭高举轻放,部门联而不合、合而不动,戳不到“三车”相关企业的痛处,令其依旧抱有侥幸心理。如此,“三车”之祸恐怕很难得到根治,“问责风暴”也无法有个令公众满意的答卷。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