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穿着一件黄色圆领短袖休闲衫,黑裤子,拖鞋,淡泊而自然。他的画室是我印象最深的画室之一:一张极宽大的画桌,置于画室中央;桌右角有盆龟背竹,1米多高。
他是从芜湖一座老屋走出来的,这座老屋坐落在芜湖的后家巷。在芜湖念完高中,他大学四年在省城度过。文革中大学毕业,被分到阜阳县大田中学,那里生活极艰苦;后来他结了婚,调入铜陵县文化馆工作。
这期间,1977年建军50周年,安徽省文联鲍加先生将他从铜陵文化馆抽来,进行人物画创作。他创作出一幅《最后一碗炒面——周总理在长征路上》,省文艺界老领导赖少其见了高兴地说:“这幅画到北京一定能选上!”王涛此时连一方像样的印章也没有,赖老便自己动手为他刻了一枚印章。说到这里,王涛把这颗用布小心包着的印章取了出来,我细细端详,画上周恩来手端一碗炒面,正给躺在担架上的小红军战士吃,旁边还有几个战士俯身帮忙。人物栩栩如生。我以前只知道油画适合表现人物,没想到国画也能这样成功!1979年,王涛考研究生,能够在七八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与这幅画不无关系。
那年,浙江美院只招4名研究生。
浙江美院以潘天寿为核心,包括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等画家,形成中国画的浙派人物画群体,影响极大。
说到这里,王涛点燃了一支雪茄,说了当时有趣的见面:“我走进浙美考试,一位老师见了,说,看,来了一位小老头!李震坚老师说,他看上去老,其实才30几岁。”
王涛说:“当时,浙美我一个老师也不认识,两眼一抹黑。没有这位伯乐,哪有我的今天!”
对艺术,他说:“生活、性格、个性,都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社会上,能够出多少官,不一定能出一两个艺术家。民国出多少成就斐然的画家,打仗期间,有人家徒四壁,靠变卖家产度日。艺术家出现不易啊,多少有才华的人,被社会糟蹋了!”
芜湖的老屋,现早被拆除了。老屋的一扇一米见方的雕花摇头格子窗,现保留在他身边;窗格里镶着的“德乐园”三个字,是他自题的。他有一方“德乐园之灵气”的闲章,现每有得意之作,长跋一段便盖上这方图章。他说这是老屋给他带来的灵气。
近年,他的这种恋旧情结愈来愈强烈,终于在同是皖南的査济购了一座老屋。
他是从老屋走出来,现在又回到了老屋去。
今天,王涛的画,已逐渐为社会所推崇。中央文史馆书画院,从全国选了9名画家,他便是其中之一。
他的书画在市场上正看涨,但对此他很有自知之明。
他说:“我还是铜陵县文化馆的那个王涛,如果我还在铜陵,不过是个退休馆员,一幅画卖5块10块,现在呢,5万10万,求我的画,不过是有需要的,比如房地产老板要送人,官场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