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三大瓶颈亟待破解
2010年1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游走在市场与政策边缘
民营医院三大瓶颈亟待破解

 

去年9月,我国最大的眼科医疗机构爱尔眼科在创业板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单纯以“医院”概念上市的企业,爱尔眼科上市成功具有标志性意义——国内的民营医疗机构成为我国医疗市场的一股新兴力量。

不过,多年来国内类似爱尔眼科这样成功发展的民营医院并不多见,相反,许多曾经显赫一时的民营医院都慢慢沉寂了下来。

80%处于亏损边缘

虽有政策保驾护航,但民营医院20年来并未遍地开花,在整个医疗服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也很低。

截至2007年,有统计资料的全国民营医院已达1792所,固定资产投资408.3亿元,床位78051张。这一数字在我国全部医疗机构中的占比不到10%。在全部民营医院中,80%主业集中在眼科、妇科、男科、牙科、医学美容、特需服务等细分领域,而在大病种、大科室方面,还涉足不够,这和上述医疗服务的高毛利不无关系。

不过,即便针对利润较高的领域开展业务,民营医院仍旧面临盈利不足的情况。据统计,民营医院的床位、医师以及护理人员只占到总量的1.4%、9.4%和0.8%,门诊量、入院人次只占总量的7.7%和2.9%,均未达到10%。整个民营医院的发展形势,呈现多而不强的状况。

同时,80%的民营医院处在亏损边缘,而“小、散、乱、差”的民营医院也给监管留下空白区域。

近年来夸大治疗效果,蒙骗患者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民营医院沦落为‘神仙医院’、‘广告医院’,”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分析说,“一是管理不规范,规范化经营意识不强;二是人才匮乏、技术队伍不稳定;三是税负过重。”

三大瓶颈制约发展

没有获得同等市场地位,整个医疗服务领域整体市场化程度偏低,各项政策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所在。

其中,税负高是各大民营医院感觉最头疼的。按照国家政策,营利性医疗机构自取得卫生执业许可之日起,对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可享受三年营业税免税。但由于医疗机构的设立、筹建、运营有其独特性,多数民营医疗机构在领取卫生许可后,才能办理工商登记等一系列注册程序,流程走完一般需要3年,因此绝大多数民营医院未实质享受到三年营业税免税政策。

让民营医院发展举步维艰的第三重困难是人才流动性大,由于在户籍、劳保等方面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职称晋升、学术地位、科研课题取得等方面经常受到限制,造成了民营医院缺乏长期留住人才的吸引力。

解决方式正在推进

有数据显示,全国90%以上的民营医院存在广告违规行为。不能取得“同等待遇”的民营医院,正慢慢走向另一条道路。

对此,卫生部部长陈竺曾公开表态,对于民营医院,今后将支持医技好、口碑好的大医院,从严从紧抓小医院,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

而针对民营医院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各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寻求解决方案。而对于民营医院人才匮乏的情况,目前业界达成共识的解决方案,即是推进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更多的医务人员到民营医疗机构服务。

作为扩大影响、吸引人才的另一种方式,集团化也是近年来民营医院选择的方式。中国医院集团到目前已有120家左右,这其中就有不少民营性质的医院集团。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