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和她的300个孩子
2010年11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个“妈妈”和她的300个孩子

孔玲玲 记者 俞宝强 文/图
 

陈集乡,肥东县一处较为偏僻、贫穷的地方。近年来,随着大批劳动力进城务工,那里的留守儿童不断增多。

“我在学校里挺好的……爸爸您过年不要不回来,不要丢下我。”11月20日,国际儿童日,本报收到了肥东陈集乡阳光小学三年级学生李峰、四年级学生钟雅兰的来信。就是为了这两封信,记者21日上午走进这两名留守孩子的“家”。

最揪心:为了200多名留守儿童

由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学生数越来越少,陈集乡原小魏小学在教育布局调整中被撤并,陈万霞只好离开了她所钟爱的小魏小学。

2005年9月,陈万霞受聘到县城一所很好的民办中学供职,任该校的政教处主任。那时一个月的工资几乎是小魏小学半年的工资。可是,她始终不能忘记小魏小学的学生们……

2006年8月,陈万霞辞去了县城中学的职务回到了家乡。利用原小魏小学被废弃的校舍,创办了阳光小学——一个平民化、现代化的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

2006年9月,学校首次招生64人,都是留守孩子。目前,学校有300名学生,其中200多名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20多人,残疾孩子有8名,最小的孩子只有3岁,教职工16名,所有的老师都是师范院校毕业的专业教师,平均年龄不足30岁。

最难忘:种菜提水发扬南泥湾精神

办学之初,陈万霞东拼西凑、四处举债作为学校的启动资金。学校内的标牌、宣传橱窗、黑板等是陈万霞和老师们一块一块亲手钉做、油漆的,教室墙壁的粉刷、学校里面的石子路也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完成的。

为了节约资金,陈万霞把校园里一些暂时空闲的地,开辟出来种上蔬菜。严重缺水是陈万霞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每天200多人在学校生活,其用水量可想而知,校内的井水被打干了,陈万霞和老师们就挑着桶到周围的群众家去讨水,但是陈万霞依然快乐地说:“这是在发扬南泥湾大生产精神呢!”

2008年的那场雪灾,把学校的抽水管冻住了,几百人的用水是陈万霞和老师们轮流从30米的深井里一桶一桶提上来的。辛苦之余,他们也收获了无以言表的感动,周围的群众送来了菱角、花生、蔬菜。

最心疼:自己的女儿也成了留守孩子

最让陈万霞惊心的是,2009年4月6日晚上10点多发生的那次地震,陈万霞正坐在一个孩子的床边给他整理被子,突然感觉床在晃动,同时听到屋顶上发出响声,陈万霞猛然意识到:地震了。

陈万霞急速跑到外面大喊,老师们惊醒了,大一点的孩子也惊醒了,但是那些小一点的孩子还是睡得很香,等陈万霞和老师们连拉带抱把这些孩子都组织到操场上,有的孩子还没醒,放下来歪在地上又睡了。

等陈万霞把所有孩子都安顿好后,她才想起给自己的父母和在县城上学的孩子打电话,可无论如何也打不通了,那时,恐惧让陈万霞产生了生离死别的感觉。

为了这个学校,陈万霞把她才13岁的孩子寄宿在县城的民办中学,从此也成了留守孩子。那一刻,陈万霞是多么心疼却又无能为力,让陈万霞欣慰的是她的孩子很优秀很听话,女儿在作文里写:“我考过很多个第一名,可我从没骄傲过,我只为我有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妈妈感到自豪。”

最心碎:70岁老父亲卖牛凑钱资助办学

四年的时间,阳光小学已步入稳步发展阶段,回忆四年的光阴,陈万霞很欣慰自己的辛劳被乡亲们认可。

记者问了陈万霞两个问题:最让你欣喜的是什么?最让你心碎的是什么?

“最让我欣喜的是,今年暑期一栋三层教学楼破土动工了,等到今年年底教学楼建好,全校300多名学生就能搬出低矮的瓦房,坐进新校舍了。”话语在此停留了半刻……

“而让我心碎的是,70岁的老父亲卖了他的两头牛,凑了整整10000元偷偷地塞给我。他说,霞儿,我知道你盖教学楼手头着急,这点钱你先用吧,不要太烦神,孩子啊,多做点好事是对的。”陈万霞在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时,依旧流着泪,不停地点着头。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