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包括稳定农副产品供应、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等在内的16项措施,以稳定物价,保障民生。(见本报昨日14版)
事实上,比起高房价,由农产品涨价主导的高物价更能对个人生活构成挤压。10月份4.4%的CPI涨幅中,食品类价格上涨“贡献”了74%。民以食为天,这种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的通胀不可轻视,农副产品价格调控已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11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表示,要抑制物价上涨势头,必要时将采取临时干预价格的措施。无独有偶,中国人民银行19日宣布将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距上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仅时隔9天,为应对通胀而收缩流动性的意图十分明显。而此次包括农产品上涨在内的物价上涨,很大程度上跟货币投放过量、流动性泛滥有关。
由于农产品从田头到居民饭桌的整个供应链十分繁复,要遏制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上下游环节产生连锁反应。因此,人们看到,政府并没有轻易地祭出行政干预的大旗,国务院公布的16项稳定物价措施也体现了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尊重。如稳定农副产品供应;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继续落实规范收费的各项规定;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等。这些措施有助于牵住物价的“牛鼻子”,是一种治里而非治表之策。相比之下,简单的限价只是对物价上涨势头的强制性火力压制,物价的暂时屈服可能导致以后更大的反弹。
重要的是,要出台配套措施,使这16项稳定物价的举措能不打折扣地落到实处。比如,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落实规范收费等必然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如何封闭这里面的寻租牟利空间,值得思量。
物价是最重要的民生之一,如何保持稳定,考验着政府的智慧与情怀。但愿这一场通胀防御战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民生压力,但愿人们的神经不再被高企的物价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