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漫游马鞍山、远眺长江穿过天门山壮丽景色时留下的不朽诗篇。如今这座城市在文明暖风的吹拂下,更是风景如画、环境宜人。
不仅如此,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马鞍山人通过积极的探索,营造出一幅幅和谐幸福的家园景象。
安徽首创“市民终身学习平台”
走进马鞍山市网络大学,记者就收到了一份“市民终身学习平台学习卡”。
“今年我们已经发放了1万张,明年计划发放5万张,海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给市民开设了一个永不下课的网络课堂。”马鞍山市委党校副校长、网络大学校长胡支农告诉记者,马鞍山市早在2003年就开始建设这一“学习平台”,今年已经成功升级为第三代,该平台涵盖了家庭教育、基础教育、学历教育和生活百科等优秀的学习资源,市民可以通过网络在家中免费听国内最知名的专家讲课。
另外,该平台还创新地开设了“学分银行”,通过“银行”,当地市民的学习程度可以以“零存整取”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作为将来“评优”或取得学历证书的依据。
记者还了解到,在马鞍山,市民只需要凭身份证和户口本就可以到社区学习站领取“学习卡”。在一次“全民学习周”活动中,马鞍山市委书记现场动员广大市民登陆该平台,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
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社区更美好
“立在社区中,办给居民看。”这样一句贴心的“办报宗旨”是记者在全国文明社区——马鞍山市半山花园的社区内部报刊中看到的。
在这个小区里,邻里之间处处诠释“和谐相处”的含义,活动成了最真实的载体。“红歌会、少儿书画展、赛龙舟、纳凉舞会、巧手匠比赛、歌舞晚会,活动是办个不停!”社区主任夏世芳滔滔不绝地告诉记者,活动是社区文明的润滑剂,通过活动,邻里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
在社区的活动室,由多位老人组成的“老有所乐”合唱团正在排练。“自己感觉到最大的快乐就是在这里找到了快乐!”一位在听完小区心理讲座后的居民这样告诉记者自己对快乐的理解。
在这个社区,还有一群由17名退休老人组成的“义务治安员”,他们每天轮班“护卫”小区的安全,并负责小区的绿化养护。另外,小区每个月20日的下午都有一个固定的活动——“空巢老人唠嗑会”,老人们可以坐在一起,互相倾诉。
记者还了解到,半山花园社区在关心老人生活方面还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凡是老人在家中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将由社区赠送的一面“求助”小红旗挂在户外醒目的位置,马上就会有“志愿者”过来帮忙解决。
农民工在业余学校演绎“春天里”
“晴天干活吃饭,雨天犯困睡觉”,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成为当下的一种社会现状。马鞍山市建管处在全市建筑工地开展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成为了一个亮点。
日前,记者来到了该市市中心的一家建筑工地,一进门就看到了“业余学校”的牌子。这是一间工地的会议室,黑板上写的“冬季施工安全讲座”几个字仍没有抹去。会议桌另一头的书架上摆放着《红楼梦》《巴黎圣母院》《奋进的历程》等书籍。
翻看眼前一本本厚厚的联系本,记者惊奇地发现这是用红笔批改过的作业。这个“学校”的夏校长告诉记者,那些作业都是这里农民工的“作品”。在这里,农民工可以学习到建筑施工安全、疾病预防、合同法、婚姻家庭等内容。
马鞍山市建管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市从2008年开始就规定,凡是建筑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或工程造价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建筑工地,均要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目前该市共创建了这样的学校44所,培训了农民工7780人次。在今年10月份举办的安徽省第四届“徽匠”建筑技能大赛中,马鞍山市选手在强手如林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一个一等奖、五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获奖率高达40%,超过全省平均获奖率23.4个百分点。
医疗调解有效治愈“医患顽疾”
医疗纠纷、医患矛盾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绊脚石”。然而在马鞍山,通过积极探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人们欣喜地看到,由若干名医学、法学等方面的专家人员组成的“市医调会”,让希望之光不断闪现。
“这是一个第三方调解机构,在运行处理医疗纠纷7个多月以来,取得的成效十分明显,这项工作也走在全省各个地市之前!”马鞍山市卫生局一位副局长说了一个成功的例子:2010年3月,马某在该市某医院做白内障手术,术后三天伤口发炎,转外省市医院住院治疗40天后,又回到该医院住院治疗40多天后右眼失明、眼球萎缩。随后双方发生纠纷,因赔偿金额分歧悬殊而始终无法解决问题。10月20日,医患双方申请“市医调会”进行调解,医院最终赔付患者8.7万元。
据了解,该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今年4~10月份,共接待医疗纠纷报案、投诉60起,已处理终结的19件,正在处理的6件。与此同时,马鞍山市医调会还将调解工作流程图制作成宣传页,向广大市民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