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江淮 文脉相承
建安风骨:曹氏文学父子兵
下一篇4 2010年1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自古江淮 文脉相承

 

安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辈出、文风很盛的地方。江淮大地从来都不缺乏文人墨客。安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

建安风骨 正始文学

安徽的文学创作可追述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到了汉末魏晋开始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自觉时期,文人自觉进行文学创作,出现了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其中建安文学最为光辉灿烂,在建安诗坛上开风气之先的是曹操。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曹氏父子形成了“建安风骨”的传统,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

之后正始文学隨之代替了建安文学。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是谯郡(今宿县西南)人。嵇康的诗歌四言成就显著,风格清逸。“竹林七贤”名士风流为许多人所景仰和模仿,一度成为全社会群体性的行为模式,即魏晋风度。

唐宋盛世 文学繁荣

历史翻过魏晋六朝这中国史上社会大动乱的一页,经过隋朝的短暂统一,终于迎来了大唐帝国。中唐新乐府运动轰轰烈烈,其主要干将张籍是和州乌江(今和县乌江镇)人。他的乐府诗采用古题和新题各占一半,都是反映当时民间疾苦的题材。

宋代诗坛革新运动的一位干将梅尧臣是宣城人。他仕途不得志,却在诗坛享有盛名。梅尧臣对宋代的诗风转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北宋诗坛的后期几乎是江西派一统天下,而安徽寿州人吕本中却在当时诗坛颇负盛名。

宋词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从闺阁走向广阔的社会天地,苏东坡、辛弃疾等功不可没,但在苏辛之间,南宋之初的一批爱国词人承前启后,多有贡献,其中张孝祥影响尤大。

元代文坛的主流是散曲和杂剧,相形之下,诗词文学的发展因此黯然失色。在这个大背景下,元代文坛的两位安徽作家方回和贡师泰以诗文著称一时。

“南施北宋”、“桐城三祖”

随着明王朝的建立,明代文学也经历了起伏的发展过程。明中叶后,文坛上开始出现繁荣局面,江淮一带也前后涌现了一批作家,程敏政、钱澄之等。他们的创作虽然风格不一,但都反映了当时的民间疾苦,表现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清代是安徽历史上文学家出现最多、文学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施闰章、宋琬被称为“南施北宋”。歙县人张潮曾编集了明末清初人的文言传奇《虞初新志》。但更值得安徽骄傲的是全椒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讽刺之作”。

方苞、刘大櫆、姚鼐人称“桐城三祖”,而此后桐城派日益门庭光大,拥有众多作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派之一。

朱玉婷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