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想到规划、从立项到建设、从建成到服务;从首座下穿桥到首座“空中花园”,从首座高架桥到首座“地下客车”……5年“大建设”以来,合肥“大建设”的成就全国瞩目。
本报始终走在向广大市民传递“大建设”最新信息的前沿。在第11个记者节来临之际,为深入贯彻新闻“三贴近”,本报采编人员走上街头集体体验“大建设”,在工地上欢度自己的节日。
感 叹
“还没在白天里看过西高架”
媒体人,作为特殊的行业工作者,我们有些同仁奋斗在采访大建设的第一线,有些同仁则奋斗在报道的幕后。像这样全体采编人员出动感受合肥大建设,还是第一次。
从合肥南北高架1号线轨道交通地下车站、长江西路高架桥,到轨道交通1号线滨湖试验段等,合肥的大建设如火如荼,变化日新月异,目之所触,感受是深刻的。 “我每天值夜班,到现在还没能在白天里看过长江西路高架呢!”一位夜班编辑的悄声感叹深刻触动许多人。的确,因工作分工不同,本报许多同事只能作为读者感受“大建设”带来的合肥突变。
“除了衣食住行之外,合肥人最关心的莫过于身边的城市变化了。我们始终以合肥为主阵地。与所有市民一样,时时刻刻地感受着她每一处的细微变化,并为之欣喜。”对于合肥“大建设”,本报执行副总编陈宝红同样有着深厚的感情。
感 受
“大建设”不是一个人的建设
“‘大建设’不是一个人的建设,需要所有市民的参与,特别是在建设期间难以避免地会带来不便,更需要大家的理解和谅解。《市场星报》作为我省的主流媒体,对合肥‘大建设’一如既往地全方位和多角度关注,也为我们建设主管部门和广大市民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架设了一座‘高架桥’,更是彰显了媒体的责任感。”合肥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城乡建委主任常先米如是道。
常先米还介绍说,在日前召开的2010年下半年合肥市外宣顾问会上,省委常委、合 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在畅谈合肥的变化与发展时,也明确肯定“合肥经过发展,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媒体作出了重大贡献。”合肥市目前有300万人口,到2015年会达到400万人,城市化的进程必然要城市扩容,所以“大建设”不能停下脚步。“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将邀请更多的单位、社会群体以及普通市民直观感受‘大建设’过程与成果,并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常先米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