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胃癌化疗费每人次平均100元,如今涨到15050元,但胃癌5年的生存率并没有显著提高。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教授最近向公众提供的一组数据(据11月5日《扬子晚报》)。
尽管看病贵已经成为当前公众的普遍感受,但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在短短20年中出现了150倍的涨幅,也还是让人们惊讶不已。是什么让这种畸形的涨价得以实现的呢?
这与公众对现代医疗手段的过度迷信有关。什么是现代医学?在人们眼中可能就是一些所谓的“新、特、贵”的医疗手段和药物,在这种情况下,涨价常常成为“现代”的合理包装。加之商业手段的渗入,不断挖掘人们消费的潜力。而化疗手段,主要针对的是那些身患肿瘤,很可能不久于人世的群体。对于他们而言,尽一切可能延长生命,是一种最基本的需求。这种需求,导致他们对化疗价格的承受力远大于普通商品价格的变化。正是利用这种心理,不少厂家,不断地抬高人们的胃口,同时也不断地抬高价格。
还跟一些不合理的管理措施有关。由于我们国家现代技术的落后,在药品的研发上,远落后于欧美诸国,这也导致了我们国家对进口化疗药物的依赖性很强。尽管国外的药品也很贵,但在进口的过程中,还需要缴纳很高的关税,导致包括化疗药物在内的一些进口药品价格奇高。事实上,1.5万元的化疗,其最主要的成本就是进口药品。与此同时,由于对具体的医疗业务不熟悉,管理部门找不到真正限制这些高价化疗的有力措施,使得高价化疗得以不断开拓市场。
可以说,高额的化疗价格,并不是医学进步的表现,也不是价值含量的真实体现。只是当代医学和当代商业共同上演的一次双簧。这一方面提醒有关部门,对于各种新鲜的医疗方案,如果没有明确的把握,应设定更为严格的临床路径,以避免它们对癌症家庭形成没有医疗价值的诱惑。笔者在多年前就提出,医疗投入应更多关注一些基本的医疗保障,而不应热衷那些所谓的“高、精、尖”的方法。因为后者往往意味着事倍功半,甚至是一种医疗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