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报讯 早在2004年,我国就发布了首份《超市食品安全状况调查报告》。报告内容显示,超市内现场加工的食品原料质量控制存在隐患。六年过去了,现在超市里自制食品区域的安全状况怎么样呢?记者昨日走访了合肥多家大型超市,发现问题不少。
自制食品保质期很“朦胧”
在徽州大道的一家大型超市里记者看到,自制食品区的工作人员把酱鸭、包子、馒头等熟食称重后,电子秤会自动打印出来一个标签。虽然标签上的生产日期是当天的,但这个日期仅仅是消费者的购买日期。而如果询问售货员食品是哪天生产的,售货员则会无一例外告知食品都是当天生产的。
配料表不给看,凉菜售卖超时限
记者在多家超市的糕点现场制作区看到,现场制作的糕点很多都没有将配料表展示给消费者。当记者询问能不能看一下配料表时,也只有少数制作人员可以拿出来,多数制作人员则称“没什么好看的”。
而现场制作的没卖完的凉菜虽然会在当天打烊时销毁,但根据商务部要求:制作好的凉菜应在4小时内销售完毕,并用指示牌明确告知消费者选购后尽快食用。记者在一些超市发现,即使凉菜是当天制作的,但很多凉菜也明显超过了法定时限。
制作人员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根据《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中的有关规定,食品从业人员要穿工作服、工作帽进入工作区域,加工、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人员操作时要戴口罩,进行工序时要戴一次性手套。而记者在多家超市看到的是,制作人员着装随意,不少人只是把口罩兜在下巴上做个样子,售卖过程中还在随意交谈,唾沫横飞。还有不少人没有戴一次性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