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后,李玉接受采访时称拍《观音山》让她找到了自由拍电影的方式,并称自己一直为了那些“不知道”的东西去拍电影。
记者:感觉《观音山》和您之前的几部作品在风格上还是挺接近的,以后会继续延续这个风格吗?
李玉:其实我自己觉得《观音山》跟《苹果》还不太一样。你说的相同我是理解的,就是对现实的关照,对人和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有一个关照,这个肯定是不变的追求。在风格上,这次有很大变化,因为《苹果》基本上还是一个戏剧化很强的电影,《观音山》是一部情绪电影,它情绪很强烈、很极端、穿透力也强。
记者:您觉得什么样的状态是自由做电影的状态?
李玉:我觉得在《观音山》里我达到了。演员感觉得到,他如果不用心,不把心掏出来,就无法完成这个角色。我在用眼睛看演员的时候,会感动、会兴奋,你感觉你是在拍真正的生活。
记者:电影中提到了地震这个事儿,制片人方励也是四川人,是巧合吗?
李玉:我们也一直都讨论过,当然他也提了(地震),因为那是他的家乡嘛。其实我早期拍纪录片的时候,就很喜欢成都这个城市,我觉得它是中国最骚包的一个城市。
记者:那为什么要把地震这个东西加到这个片子里来呢?
李玉:还是关于生和死,其实不光是地震的受害者,包括杰克逊在电影里也死了,最后大家都在面临这个问题,就是怎么能穿透这个?那我说就是爱。
我特别关注富士康跳楼事件,就是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要这样,我觉得不光是压力大的问题,那可能也有模仿,可是你觉得死亡是可以模仿的吗?就是这些命题,其实在你心里有很多疑问,我一直觉得,其实电影最大的贡献,不在于说你给了它一个好看的故事,给了它娱乐性的东西,而是你摆了很多问号,我一直觉得,我一直是为了不知道而去拍电影,而不是为了知道而去拍电影。你把很多问题扔给观众,然后让观众来跟你一起想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