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研讨会是一场多学科的交流。”昨日,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院院长、教授陆勤毅,为研讨会总结。涉及史学、考古学、戏曲学多位学者的思想“碰撞”,让一个新“曹操”的形象,在安徽“呼之欲出”。
说“遗迹”:
北京城结构都是仿“曹操”
考古出身的刘庆柱教授,一开口就说起了曹魏都城遗址、运河遗存考古发现。
曹操所建立的都城——邺城,宫城在邺城北部中央,宫城以东为贵族达官居住区,宫城西部为宫苑区。邺城南部为居民区。都城东西居中有南北向道路,形成都城南北向“中轴线”。现在的北京城,几乎就是曹操邺城的“翻版”。曹操打破了汉长安城的多宫城做法,后来北魏洛阳城的单一宫城,都是以曹魏洛阳城和西晋洛阳城中的“洛阳宫”为基础重新建造的。
说“功绩”:
历史上没有“三英战吕布”
省戏曲学家协会副主席、省政府参事侯露认为,曹操之后各个时期的主流意识以及民间创作,一笔将曹操“抹黑”。曹操的“两张脸”,不仅仅留存于史书记载,更是在民间口头文学、话本等作品中流传。像“三英战吕布”这种故事,都是在历史中找不到的,只是在民间艺人对于三国故事口口相授中。在元代的杂剧中,曹操还是“人杰”;但是到了清朝的宫廷大戏中,他就成了“枭雄”;上个世纪中期《蔡文姬》一剧,又恢复了他英雄身份;直到上个世纪末《曹操与杨修》一剧热映,曹操才成为一名有缺点的英雄。
说“翻案”:
每个朝代评说“曹操”不一
安徽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博导张子侠提出,说曹操,首先得研究曹操的史料正确与否。东汉末到三国时期,出现的曹操史料都有其“地域性”,曹操门下和东吴两派人写史,自然颇有出入。两晋时期,说曹操虽然突破了地域性,总体上肯定曹操,像传世的《三国志》,但已经出现非议曹操的现象。而东晋南北朝时期,评说曹操告一段落,因为政治等因素,江南地区对曹操评价均不佳,对后世影响甚多。
说“原因”:
合肥“斛兵塘”也可能是曹操修
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副研究员程如峰,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处长、李鸿章故居陈列馆馆长程红认为,曹操与合肥也密不可分,这些也可能是三国遗迹:
拖枪岺,在肥东桥头集东边,为肥东县与巢县的界岺。相传东吴战士在逍遥津被张辽打败返回江东之地,被群众讥笑为“拖枪岺”;斛兵塘,在合肥工业大学内。相传曹操带兵南下,数不过来兵马,挖了这口塘,站满一塘为一万兵马,一连站了八十三塘,所以得其名;迴龙桥,在合肥市区金寨路上。传说曹操与孙权在桥上相遇,各自退回,表示礼敬、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