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鸡蛋剩的蛋壳怎么办?家里装修贴剩的瓷砖该如何处理?普通花坛里的泥土除了种花还能做什么?这些在我们眼里看来的“废物”却在高人的手中“生花”。在又脆又薄的蛋壳上,只要一把刻刀,就能刻出各种精巧的图案,让人见识到蛋壳的“生命力”。
78岁的马家轩老人看上去比其他同龄的老人更加矍铄,他用自己灵活的双手剪起了肖像,雕出了蛋壳,还捏出了S形曲线的美女。“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人奇我特。”
剪出来的名人肖像剪纸
毛泽东、柴可夫斯基、爱因斯坦等一个个历史名人,从眼神到毛发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不过,令人惊奇的是,他们不是用笔画出来,而是用剪刀和刻刀完成的杰作。
“目前在安徽市场上还没有人能做肖像剪纸。”马家轩老人将一件件作品摆在记者面前时,自豪地表示。看上去跟普通剪纸差别不大,但是真正要做得生动却并不容易。业内人士认为,肖像剪纸设计是达到最高境界的剪纸艺术形式,必须拥有丰富的生活历练和细腻的情感世界,更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1985年退休后,他更是琢磨起了自己的爱好,“从小就欢喜动手,不过,我不会跟在别人后面走。”
用蛋壳刻出来的“螺旋藻”
尝试过肖像剪纸后,马家轩老人又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蛋壳上面。但是,只有两根发丝厚的蛋壳却让马老吃足了苦头,除了要掌握好雕刻的力度,还需要熟悉篆体字的写法。一开始,由于力度很难把握,很容易就把蛋壳刻破。
“既然刻穿了,我就干脆直接尝试镂空雕刻。”镂空蛋雕,刻得不多,留的部分很多,反而是一种非常难的雕刻。在马老的家里,陈列着许多镂空蛋雕的作品,其中雕出“上海世博会”的镂空蛋雕最引人注目。
除了“世博会”,还有“四体会”和“螺旋状”蛋雕。在一件螺旋状的雕刻作品,记者看到,最小的孔只有0.5毫米,最大的孔也只有7毫米。
部分民俗能与市场“接轨”
无论是肖像剪纸还是蛋雕、瓷雕,马家轩老人都信手拈来。但是,很多市民却只能在文博会和展会上看到这些神奇的作品。
在采访过程中,马老一直强调,需要站在艺术的角度上看待这些作品,“以蛋雕为例,有的需要雕刻7、8天,以每天的50元的人力成本算,最少要卖400元。”马老告诉记者,其实有不少人对蛋雕等感兴趣,但是都会因为价格而却步,其实,像肖像剪纸或是瓷雕等,价格只在几十元,如果将这部分市场打开,合肥的工艺美术店就有了自己的“招牌”。
关注到这个市场的人是少之又少。据悉,马老至今只收了一个剪纸的徒弟。“他后来开了一个工作室,推广一些类似的产品。”但马老的艺术作品面临的最大困境还是“后继无人”,“我想把从社会上学来的技艺再还给社会,可是现在总是‘还不掉’。”
记者手记:
当记者看到马家轩老人的作品时,除了惊叹,剩下的只有敬佩。在手绘、十字绣、数字油画等新兴艺术面前,民间传统艺术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但是,民间传统艺术却遭遇“后继无人”的尴尬处境,艺术家想将技艺还给社会,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渠道;不少人看中了传统艺术的商机,却难以不带任何功利性地学习艺术。如何让传统艺术在历史长河中永久光辉?又如何让它更好地跟市场“接轨”,恐怕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