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62岁的张春兰阿姨作为人口普查员已经连续参加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而算起来,今年已经是她第四次“挂帅”人口普查工作。28年时间过去了,谈起四次人口普查,她感慨良多。
第三次人普:“登记信息很简单”
1982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人口普查,34岁的张阿姨在单位专门负责管理户籍。当时大多数同事还住在老宿舍,搬进竹荫里社区新宿舍的人并不多,这给她的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单位宿舍搬迁时,一百多户居民的户口全是由我负责迁移的,所以根据户口信息,我完全可以对他们的人口普查信息表进行登记。”
可认真负责的张阿姨还是挨家挨户地敲门进行登记,说起那一次人口普查,她最深的印象是“登记信息简单”。
第四次人普:摆个台子“搞定”200多户
说起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张阿姨提起了“摆台子”的故事。原来,当时她负责登记200多户居民的信息,一想到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她便有些担心。可没想到她一在楼下摆了台子,大伙儿便主动来登记了。
“本来以为要挨家挨户登记,可没想到大伙儿都挺配合,摆个台子,200多户居民的信息就登记完了。”张阿姨说,这不仅省去了很多时间,也大大提高了效率。
第五次人普:“上门登记也是我的工作”
转眼到了2000年,张阿姨第三次担任人口普查员,这一次她负责120户居民的信息登记任务。为了能尽快登记完毕,她又摆起台子,没几天,大部分居民都主动来登记了信息。可一合计,她发现还有几户的信息是空白。“我赶紧找到那几家上门登记。”一见张阿姨亲自上门,那几家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连忙端茶倒水招呼开来。
第六次人普:“新住户”要我拿证件
提起今年的人口普查,张阿姨连称,变化有些大。“社区里出现一些‘新面孔’,而且登记的项目多了,难度更大了。”就说前几天,她去一户人家登记,年轻人用怀疑的眼神看着她,说了一句:“你说你是人口普查员,你的证件呢?”张阿姨赶紧致歉并拿出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