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一群勇敢无畏的中国青年带着祖国人民的嘱托,怀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抱负,来到陌生的朝鲜。在那儿,他们亲历了战火的洗礼,经受了生与死的巨大考验,见证了胜利的曙光。岁月荏苒,当年朝气蓬勃的青年如今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近日,记者采访了省城多位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溯那段火红的战斗岁月。 高昌晶 李飞 汪邦华 记者 马冰璐/文 王婧莹/图
历经两次生死考验的作战参谋
1951年,张翻身跟随自己所在的60军180师539团来到朝鲜担任作战参谋一职。在朝鲜,他两次经历生死考验,一颗门牙、一棵树先后救了他。
一颗门牙、一棵树救了他两命
“在朝鲜有两次我差点死了。”张翻身说,多亏了一颗门牙和一棵树救了他的命。在一次战役中,他准备指挥战士们发起“冲锋”,就在他拿起口哨往嘴里塞时,一颗炮弹在眼前爆炸,门牙被震掉一颗,“我一摸一嘴都是血,可在那样危急的时刻,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另一次,他带着战士们去执行任务,一不小心踩到一颗地雷,“轰”的一声,地雷炸了,他沿着山坡往下滚,眼看着就要坠入山沟,一棵树挡住了他,才捡回一条命。“只听见战士们说,完了,张参谋肯定牺牲了,我赶紧喊了一声,我在这儿呢!”
13个人一夜排了73个地雷
作为作战参谋,张翻身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排雷。一天晚上6点多,天一黑,他就带着战士们出门,慢慢向敌人阵地前移,用双手慢慢地扒土,小心翼翼地排雷。“一摸到铜丝,就要小心加小心,免得引爆了地雷,等把引爆开关拆除了,地雷就成废雷了,这才安全。”
“有一夜,我带着12个战士连排了73个地雷,太有成就感了!”张翻身说,排雷危险性非常大,曾经在一个月时间里,三位班长先后在排雷时牺牲。
敌机阻不断他往返前后方的脚步
93岁的王绪荣老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名副其实的“老战士”。1950年入朝时,已经33岁的他带领着运输排的战士们负责前线车辆的修理和运输。
背着三麻袋钞票去朝鲜
接到开赴朝鲜的命令,王绪荣背着三麻袋钞票(旧币)从南京出发了。“带那么多钱是为了以防万一,可到了安东市(今丹东市)却发现,钱根本用不上。”王老赶紧打了电话请示怎么处置这笔钱,“后来,来电话说让我把钱寄回去,我才放心,本来还担心这么多钱要是丢了可怎么得了。”
敌机把火车炸成三截
对于运输车辆途中曾遇到的危险,王老记忆最深的是,一次火车从安东出发刚刚50公里,美军的轰炸机来了,黑压压一片,不一会儿炮弹落在火车上,瞬间火车成了三截,“等敌机离开,我们赶紧把完好的车辆运送到前线,再把炸坏的送回安东重新修。”
敌人的轰炸并没有让他们畏惧,王老带着战士们继续在前后方之间开展工作。战事吃紧时,他们一两天都没法合眼,而供给线被敌人破坏时,他们还要忍受饥饿,“有时候一两天吃不上饭。”
“朝鲜人民看到我们亲热得很!”
“朝鲜人民一看到我们亲热得很,很热情地要往家里领。”王老说,朝鲜老乡把他们领进门,立马招呼上炕坐好,然后张罗起饭菜。“那时候条件艰苦,饭菜比较简单,能够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我们心里都暖暖的。”
“我是一名小小运输兵”
1950年年底,年仅17岁的傅庭贵跟随部队驻扎在安东市负责后勤工作。在后方待了三个月后,傅老主动请缨来到朝鲜战场。
日夜忙着挖坑道、看仓库
因为年纪太小,到朝鲜后,傅庭贵被安排到后勤部门,日夜忙着挖坑道。
坑道挖得差不多了,从国内运来的物资和武器便被存放在坑道的仓库里,傅庭贵和战友们又有了新任务——看仓库。夜幕一降临,他们端着冲锋枪,仔细观察,防止敌人来袭。
北上佳木斯学开车
当时会开飞机、开车的战士不多,但前线需求又较大,在朝鲜待了2个月后,傅庭贵被召回安东,并迅速被派往佳木斯学开车。“其实当时我想学开飞机,但因为腿上有道疤不能去,实在太遗憾了。”
为上甘岭战役运送物资
在掌握了熟练的驾驶技术后,他重返朝鲜。这一次,他的工作是开车往返后方和前线之间运送物资。“上甘岭战役打响,前线物资吃紧,我所在的大车班来来回回运了一大批物资。”1953年,战争形势缓和之后,傅庭贵的工作终于轻松了些,说起那段时光,傅老谦虚地表示:“其实我只是一名小小运输兵,并没有立多大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