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清华:120个孩子的“爸爸”
罗永明:三好学生的进京范本
下一篇4 2010年9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石清华:120个孩子的“爸爸”

记者 王松青 俞宝强
 

“我叫石清华,我是关爱学校校长,也是103个流浪儿的爸爸……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学校……”这条“真人秀”广告,感动了很多人,也让很多人记住了一所学校——关爱学校,和一个名字——石清华。可能你想不到,他是安徽老乡,如今,他的孩子已经增加到了120个。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他刚刚获得第二届中国社会责任年会责任领袖奖。   

一把火烧去的幸福生活

石清华和妻子是安徽金寨人,当年与妻子一起经营服装生意,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小石头”。

1997年,因邻居家储存的大量烟花爆竹爆炸, 妻子与儿子大面积烧伤,石清华自己也伤势严重。望着镜子中狰狞的面孔,妻子崩溃了,患上了精神疾病。

为了给妻子安慰,石清华每晚都让妻子枕着自己的手臂睡觉,这一枕就是四年。因为担心妻子会受不了路人的眼光,石清华还常常在半夜背着自己的妻子出去散步,邻居们送他们外号——“鬼夫妻”。

石清华带着妻小开始了漫长的治疗,由于省内医院无能为力,他最终携妻带子赶往了北京。在北京两次手术后,借来的钱就告罄了,三个月的流浪生活由此开始。

社会关爱让他燃起了希望

北京的一家媒体报道了石清华一家流落街头的遭遇,引起了中华慈善总会的关注,号召社会对他们救助。在慈善总会与社会的关心下,石清华一家最终结束了流浪,在北京一家医院对妻儿进行恢复性治疗。虽然面容已毁,但治疗还是取得了效果。

期间,石清华走遍北京市大街小巷,卖蔬菜、水果,在建筑工地打工,找寻每一份工作的机会。最终,在社会的帮助与他自己的努力下,破碎的家庭渐渐燃起了希望。

在2004年,石清华开始琢磨回报社会,他在一本书中看到了有关阎明复老先生的父亲在抗战期间收养流浪儿的事迹,深受启发。他酝酿收留,甚至教育流浪儿。

关爱之家温暖流浪儿的心

2004年,在北京顺义一个破旧的四合院里,石清华组建了一个特殊的家庭,除妻儿外,还有他在街头流落时结识的七个孩子。

“那时只有两个人张罗,我负责做饭,一位姓李的热心老师负责教书。冬天没有暖气,孩子们的手和脸都冻肿了,到了夏天,基本上是‘外面大雨、里面小雨’。”石清华说,艰苦的条件在2006年12月才有了改善。

“来这里的孩子遭受家人遗弃、饱受别人冷眼,他们的生活态度都很消极,多自卑、少自信。有不少孩子对社会充满敌意,甚至用自残的方式折磨自己的身体;还有的孩子稍不如意就随便打人、偷东西。”

为此,石清华一度灰心过,甚至想过不要这些孩子了,但是气头一过又开始深深自责:怎么能忍心这么做?难道把他们送到别处就能变好?我是最了解他们,都不帮,还指望别人去帮,这么做对孩子们太不公平了。

“石爸爸”不愿让孩子感恩

在这个大家庭,石清华通过品格、性情等方面的观察,为每个孩子建立了档案,同时告诉他们:“你是最棒的,别人不能取代。”

虽然食物、衣物、房屋维修、教师工资等无一不缺,但他却尽可能用最先进的理念来教育这些孩子。他采用了陶行知生活教育以及哈佛大学多元智能教育模式来教学,使这些孩子在物资和师资匮乏的情况下有良好的成长。

学校成立6年来,已经有两百多名孩子走出了学校。他们虽然离开了,却时时记挂着学校,但是石清华却有自己的看法。

“有一个女孩子已经结婚,有了新生活,那么我们就要尊重这些孩子的隐私,别让他们老想着感恩啊什么的,让过去的一页尽快消失掉。”石清华说。

石清华

安徽金寨人,1970年生。北京关爱学校创办人、校长,120个流浪孩子的“爸爸”,第二届中国社会责任年会责任领袖人物。

【人物感言】

是爱为我们撑起一片蓝天,是爱为我们架起一条彩虹,是爱让我们迎着风雨起航。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