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为老百姓写戏”
2010年9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是为老百姓写戏”
——记安徽著名编剧杨刚
记者 徐佳
 

编剧是干什么的?高尔基曾有句名言:在一切文学样式中,剧本是最难的……剧作家郭启宏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剧作家“要有诗人的激情,小说家的睿智,散文家的辞藻,杂文家的机锋,还要当半个思想家、半个哲学家……”如此,足见其工作的难度之大。

杨刚为何人?初次听到这个名字,恐怕大多数人和记者一样感到陌生。用他自己的话来介绍,“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编剧,并非什么著名大腕。请大家相信,我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作为,只是在安徽、在合肥,这片土地给了我成长的机会,让我从一个只有中专学历、对戏剧创作一窍不通的人进入了这一方天地,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坚持,源于对创作的热爱

剧本是一剧之本,是任何一部戏存在的灵魂。每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如果没有剧本提供的艺术创造空间,其才华都将难以施展。可以说,很多著名艺术家之所以能够在舞台之上绚丽绽放,正是源自一群默默耕耘于舞台之下“非著名”剧作家们的支撑……杨刚就是其中一位。

剧本的创作是一门苦差事。创作一部比较大的戏剧剧本,往往需要花费几个月乃至一年多的时间,如被剧团采用,能拿到手的稿费也是不多的。这种情况使得不少剧作家无法潜心投入创作,有的渐而转行改写影视剧或小说,也致使一批潜质较好的年轻人望而生畏。作为一名专业编剧,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还要深谙戏剧的创作规律与技巧,加之长期以来缺乏编剧这一行当的专业课程和培养机制,所以编剧之差鲜少有人问津。而杨刚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从没打过退堂鼓。作为幕后的编剧,一个人在家点灯熬油、苦苦思索,或爬格子或敲键盘,无论付出了多少辛苦却是没有人能看得到。尤其当戏剧正处于不景气的阶段,戏剧编剧更是一项付出多、收入少的工作。

但对于自己的工作,杨刚却另有一番情怀, “戏剧创作是寂寞的事业,要有着社会责任感,要有着甘愿付出的胸怀,要不然做不好编剧,最起码不是称职的编剧。”二十多年来,他就是这样一直以可贵的敬业精神,痴心坚守在戏剧创作园地。现在,他说自己的坚守得到了回报,看到了希望和美好的前景,“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奏一打响,很多文化院团必须打造出过硬的作品,借着这一股文艺院团改革的雷声,大家都卯足了劲地要拿出更好的本子来,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个激励我们的平台,不断给我们提供动力和支持,而我们也要从自身创作改起,有市场意识就不再是‘寂寞’的事业了。其实,我感觉有时候寂寞也是一种快乐。”

奋斗,源于对作品的责任

前几年,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有一些群众不能理解,为此,杨刚用了20多天时间跑遍太和、阜阳等地乡村,深入底层了解情况,创作出了大型舞台剧《国事家事》。由于剧情真实、细节感人,题材牵动着百姓和社会的神经。《国事家事》仅在安徽省就巡回演出近百场,后来遵义市文工团等多家剧团将这部戏移植,先后演出了200多场,场面相当火爆。

近几年,杨刚的创作条件虽然比过去好了,可他仍然每天兢兢业业地创作着,朋友都说他太辛苦,杨刚自己却一点也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很充实,“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前几年,戏剧的形式一直特别不好,可那时候恰巧是我的创作最多产的时期,现在想一想那个时候的坚守还是让我比较欣慰的。”杨刚并没有被当时的困境所吓倒,反而迎难而上,不断创作了出像《好人王科长》、《何家庆》、《国事家事》、《村长娘子》、《走进阳光》、《老巴克与小巴克》、《山里的泥鳅》、《魂系小岗》等一批全国、全省获奖作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在合肥召开。这是安徽省和合肥市迄今最高规格的一次体育盛会,为做好开幕式的大型文体演出,杨刚与合作者一起,多次讨论,并主笔拿出了完美的演出台本,为排练提供了很好的方案。在准备开幕式演出的紧张排练中,考虑到杨刚的年龄,合肥市文广新局的领导决定让他做文学部部长,只要拿出台本就完事。可杨刚从来不这么想,个人的问题根本不是他所关注的焦点,作品的好坏才是他心中的第一。考虑到整场开幕式的文字非常多,需要讨论的事情也非常多,杨刚时时冲在第一线,参加讨论,并与大家一起商量最佳的表演方案,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大家感受到了一名艺术家的职业操守和为艺术孜孜以求、永不倦怠的精神。辛勤的付出终于得到回报,今年“四体会”开幕式演出的完美呈现,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以及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的高度赞扬。如此的殊荣要是别人早美滋滋地乐于站到台上去分享聚光灯、鲜花和掌声了,可杨刚却喜欢躲得远远的,因为在他看来,干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就已经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成功,源于对百姓的关心

看着杨刚老师的作品简介,当中不乏众多又叫好又叫座的戏,很多人都不解:为什么杨刚老师既能够抓住观众的心,又能够与时俱进?其实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他能准确把握党的文艺方针和大型文艺活动规律,是一位能写、会写好作品的大家,更因为他能够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把唱响主旋律、打造文艺精品,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和境界。这些年合肥市乃至全省很多的重大舞台文艺和电视文艺活动,大家都可以看到杨刚的身影。人人都敬重他,人人也都相信他。从九十年代的首届全国“相声节”到今年的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从安徽省各类形式的大型文艺活动,到已经享誉全国的“江淮情”大型文艺慰问演出,都可以看到杨刚在幕后为广大观众贡献着自己的才智和心血。

要问为什么杨刚能保持如此高涨的创作热情?其实也很简单,“为人民大众写作”,是杨刚作为一位人民艺术家始终坚守的一个信念,也是他永葆艺术青春和旺盛创作力的重要原因。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戏剧创作一定要讲社会责任,要尽可能地多创作一些能够鼓舞人们精神向上的作品。”因此,他创作的作品都离现实生活最近,最关注、贴近基层老百姓的生活和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这位从乡村走出来的剧作家,心中时时装着民众。只要是百姓喜爱的,他就乐意去做。事实也证明了,杨刚的戏老百姓也最爱看。

杨刚的创作在很多时候体现了与众不同的视角,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身边故事,讲述别人没能讲述的动人情感。杨刚在儿童剧的创作方面还挺有孩子缘,接连创作了2部关于孩子的作品,这是很多剧作家还没能涉足的题材,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题材。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一度为全社会所关注,为了解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况,杨刚与同事不辞劳苦,走进工地,和农民工子女面对面交流,感受、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等状况,采访农民工学校教师,搜集到了大量令人感动、生动形象的素材,几易其稿创作出了大型儿童话剧《山里的泥鳅》。剧本一推出,安徽省话剧院立马把它搬上了舞台。作为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的展演剧目,《山里的泥鳅》是我国首部以农民工子女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儿童剧。到目前为止,《山里的泥鳅》已经在上海、合肥、广州等地演出了150多场,被专家们誉为一部“小题材大热点,小视角大境界,小人物大震撼”的优秀儿童剧。该剧在第六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的众多参赛作品中,获得了二等奖,第七届上海优秀儿童剧展演“最佳剧目奖”,安徽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并且获得了文化部精品工程现实题材入选作品奖。就这样,杨刚创作出了一部部人民群众喜爱的佳作,而这也成为了扛在他肩头的艺术家的使命与职责,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