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曾说:“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1990年,这位“黑泽天皇”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终身成就奖的亚洲电影人。1998年,一代大师黑泽明的逝世标志着大制片厂时代的传统电影正在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向现代电影观念靠拢,从此揭开了日本电影时代更替的一幕。
黑泽明的自传《蛤蟆的油》只写到1950年,也就是电影《罗生门》惊动世界的那一年。我们现在当然都知道这部伟大的电影,知道得没有一点悬念,其实彼时差点出大事。话说拍《罗生门》时,三个副导演皆觉剧本难读,黑泽明给他们解释:人于自己的事不会实话实说,谈他自己事的时候,不可能不加虚饰,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电影拍完,制作公司看完样片大为恼火,说搞不清影片主题。黑泽明为此陷入低潮,眼看很有可能下一部电影的合约亦将随之取消。恰巧,《罗生门》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的消息传来,紧接着还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黑泽明成功了!
如果说这部电影想要表达人自身的虚饰,那黑泽明自己的遭遇让他确证人果真虚饰,比想象中的还要虚饰。而他的自传到此也无法续写下去,他不能确信,自己是否老老实实地写了自己,“写自传的我不能穿过这个门(《罗生门》)再前进了。《罗生门》以后的我,要从《罗生门》之后我作品的人物中去认识。”那一年黑泽明认识了他当时并不知道将来能为其自传添加续笔的人物,野上照代。野上也自此参与了《罗生门》之后几乎全部作品的拍摄,被黑泽明亲切地称为“我的左膀右臂”。这难得的交往现在换来了一部对黑泽明的白描记录———《等云到》。
这是一本让人读后舒服,感动,愉悦并且心意满满的书。毫无疑问,野上是钦服黑泽明的,但她下笔矜慎,清通朴素,每一页我们都读得到她对黑泽明的深挚之情。而许是场记工作养成的耐心细致,她对一些小事件的描写叫人心生悬想。
黑泽明是认真的。“关于电影,有三件事,黑泽明先生说了不算———天气、动物、音乐。对这三样,除了等待或放弃,没有别的方法,黑泽明先生是不会放弃的,他选择等待”。 顾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