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中秋到,古人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文艺圈本就是个分分离离、忙忙碌碌的地方,月圆之时真正又有多少名人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呢?今天就是中秋佳节,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都在思念家人、渴望团圆,只不过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中秋节更多了几分说不出的滋味。团圆之夜他们怎么过,本报记者四处打探,对一些名人进行专访,记录下了他们的“星愿星语”。
赵薇:公私兼备回老家探亲
如今的赵薇早已不是当年的“小燕子”般的大傻妞,这些年,赵薇通过多部电视剧和电影强势奠定了自己国内一线女星的地位。自从在新加坡生女之后,也一直在积极筹备复出。
芜湖是赵薇的出生地,赵薇经纪人陈蓉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因为对家乡充满思念,赵薇将缺席中法电影节上开幕电影《花木兰》的宣传,今晚回到芜湖,并出席央视秋晚的直播。在外忙碌多年的赵薇本人说:“我特别想念外婆家已经拆迁的白墙灰瓦的老宅子,能回家乡看看,感觉会特别温馨。”而作为中秋节的礼物,秋晚导演郭霁红也揭秘说,节目组为赵薇的出场,也安排特殊的出场方式,赵薇儿时游玩的照片,外婆的房子等场景都会出现在LED显示屏上。
海清:能为家人煲汤是最大的幸福
中秋节,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除了赏月,更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对于平时工作不断的明星来说,中秋节却多了几分说不出的滋味。作为北京台秋晚的形象代言人,海清除了给在外漂泊的游子送上了自己的祝福,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家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海清说,在北京一个人打拼了很多年,非常知道一个人在外漂泊的滋味。“多年以前我一个人在北京的时候,最希望自己在北京有一个家,现在我有家了,我希望每一个中秋节都能和家人团聚,家人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目前我的工作重心主要在北京,也很想念南京的亲戚朋友,有时间还是希望能回去看看他们。”
成名之后的海清仍旧认为演艺生活只是工作,并没有放大“名利”。作为演员,海清不喜欢将个人生活曝光于镁光灯下,甚至当别人问起家人时,她会直截了当地表示,“我不想说,这是我的私事。”在海清的理想生活里,她拥有一个庄园,种花草还是养牛羊这都不重要,但是一定是和家人一起生活在这个庄园里。能为家人亲手煲一锅汤做一顿饭便是最大的幸福。
郭涛:借“中秋”对亲人表达爱
说起今年的中秋怎么过,电话那头的郭涛显得分外高兴,“今年中秋终于能够和家人一起过了,好几年都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每年这个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剧组拍戏,今年中秋节终于可以休息几天,正好能陪陪家里人,和母亲聊聊天,陪儿子吃吃月饼了。”别看郭涛的造型越来越时尚,可说起中秋节,他的理解依旧属于传统型,“家人可以聚在一起赏月、聊聊天、吃月饼,这应该是一个相聚的节日,也是一个很温馨的节日。”
郭涛说,小时候过中秋节的时候很少有月饼吃,后来有个小伙伴,好像是他家亲戚从广东那边给寄来了一盒很好吃的月饼,当时月饼有点儿像奢侈品,其实一共就没有几个,但他拿了一个送给我,当时我好高兴,也没舍得吃,带回家之后,切成好几块,一家人分着吃了,觉得格外香甜。“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每年过节,都有很多种月饼可以吃,我就经常告诉我儿子,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中秋节就是一个表达自己感情的节日,在郭涛看来,“正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了对亲人的爱和牵挂想要表达,中秋节给了我一个表达的时间、表达的机会,这才是中秋节真正令人珍惜和难忘的地方所在。”
吴秀波:家庭高于一切
从歌手到电视剧制作人,从商人到演员,多重身份的转变,不仅让吴秀波对形色各等的人物有了更丰富的认识,也让他对生活多了比旁人更深的感悟。今年正好在北京,能和家人一起过节的吴秀波,在接受采访时他坦言,“中秋节的意义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演员的生活总是拍戏、宣传,四处奔波,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并不多,我已经很多年中秋都是在剧组度过的,但今年不用在片场,可以回家好好陪陪家人。”
“年轻的时候对于过节的氛围并不浓厚,但现在的我却很珍惜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对他来说,家庭高于一切。吴秀波说:“只要是和家人在一起过的中秋,对我来说都是难忘特别的。”
尚雯婕:一顿饭加两星期的月饼早餐
尚雯婕,这个2006年“超级女声”冠军,历尽了四年的磨练,早已褪去了一开始的青涩,开始变得成熟,对娱乐圈也更加的游刃有余,当然,不可避免的也体味到更多成名所付出的代价,很多的节不能和家人在一起,“每次聚餐的时候人总不在,不过也没啥关系,因为不聚餐的时候人老在。”
目前正在制作新专辑,年底就要发片的尚雯婕现在很忙,但这个中秋节,她无疑又是幸福的,“现在基本都过不上中秋节,不过今年很难得,中秋正好可以回到上海,也是为了工作,但至少工作之余还是可以跟家人团聚。”在说到自己眼中的中秋节的时候,尚雯婕还是掩饰不住孩子气,“中秋就是一家人一起吃顿饭,加两星期的月饼早餐。”
中秋节的滋味
叶匡政(诗人)
小时候,外婆在家中,一直很看重中秋节。记得中秋晚上,除了吃月饼赏月,还会吃煮熟的芋艿、毛豆,蒸板栗,石榴、苹果也是早就备下的。赶巧了,还能吃上一顿螃蟹。最早的月饼,没今天这么多品种,印象深的有冰糖馅的苏式水晶饼和芝麻馅的芝麻月饼。广式月饼是后来才兴起来的。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一晚上能有这么多种食物,在小孩心中就像过年一样。如今想起中秋,嘴边还留着芋艿蘸糖的香味。
后来自己成家了,因与父母都生活在合肥,到了中秋节,照例是带着妻子、孩子回家过。妈妈也像外婆一样,会备下各种吃食。爸爸和我们兄弟三个围坐在一起闲聊,偶尔到阳台上看看月亮。不同的是,兄弟三个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抢月饼和板栗吃了。倒是我和哥哥的孩子,围着桌子嬉戏打闹。因每周都回父母家吃饭,对中秋节并没有特别的感觉。
32岁来北京后,才真正明白中秋节的滋味。与很多来北京的外地朋友聊过,一到节日,看着满北京人流,越发想念故乡的一切。在北京快10年了,早年中秋不放假,至今也只回去陪父母过过两次中秋。虽然每年也叫妻子,早早地备些中秋果物,但在北京芋艿和毛豆极为少见。常常搜寻了半天,中秋晚上的圆桌也很难和小时摆放的吃食一样。记得有年中秋给爸爸打电话,他也特别怀念小时的中秋节,说他们小时候到了中秋,会用碎砖、瓦砾在自家后院,摞一座高高的宝塔,在塔顶上放一盏灯做塔尖。据说摞宝塔可以降福,俗话说的胜造七级浮屠,就是这个意思。爸爸嘴里说的是宝塔,我知道他其实也在想自己的故乡。
今年9月9号,因为弟弟结婚,匆匆回了趟合肥。婚宴后,我和哥哥送爸妈回家,然后赶当晚火车回京。虽然刚吃完饭,妈妈还是做了一碗肉圆让我吃下,爸爸又装了很多月饼在我的行李中,让我在车上吃。哥哥也拿了一盒精致的月饼,要我带回北京。我知道,无论肉圆还是月饼,其实向我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团圆和亲情。
中秋之夜,远在异乡的人掰一块月饼在嘴里,是能尝出故乡滋味的。
中秋风度与之乎者也
陈家桥(作家)
最近我在读福克纳的小说:特别是那本《八月之光》,让我非常震动。尽管不是第一次看,但还是吃惊不小。记者来问我对于中秋节的看法,我为什么要先讲这本书呢。其实,我想说的是,人对于家园,故乡,出生地的理解可以是不同的,并且是很大的不同的。当然,在《八月之光》这本书里,我们会发现,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人们对于家园的理解是这样的:被寄予深刻的同情,被寄予无尽的考量。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故乡的理解不是孤立的。
所以我在这想说的是,在今天,当中秋节这样一个节日来到时,我们考量的时光的印象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存在呢?我们是否应该知道月亮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我们是否知道在《论语》里,对于生活与礼仪是怎么教导的?甚或,在家庭里,在秩序里,是如何安排的?在每个节令的背后,是怎样的气息的流动?可以说,我们离这些已经非常的远了。所以,假如我们不寻找那个源头的生活方式,我们今天谈论节令与家庭就会特别的空泛。不过,可贵的是,即使这样,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巨大传统的末端,因此家园仍然是传统的最后的堡垒,尤其在每一个重要的节令上。只是我希望我们还能映照在传统之光中。在四书五经,在唐诗宋词里,寻觅家园的表达传统和习惯,即使过节,也有理有据。之乎者也,不也是一种风度么。值此中秋佳节祝我的家人朋友节日快乐!
父母也在想念你
董镜屏(作家)
有一个广告印象很深刻:中秋节,你在想父母,父母也在想念你……
顿时,眼已经红了,因为我们也是父母,虽然儿子还在身边,但离别的伤感却早已品尝过。
今天,我身处在南京,这是第一个不和父母一块过的中秋节。虽然只有短暂的时间,但那种思念的情绪在这节日的气氛中,到处蔓延。
每个人都会想家,再坚强的人也有眼泪,再漂泊的人都会回家。因为,家中有我们的父母,他们是我情绪低落时的一丝温暖,是我遭遇挫折的一份关怀。即使是责怪的话语,也饱含着对我的无限爱怜。这世上,唯有他们,是我很好地活下去的理由。
又一年中秋,即将划过人生的沙漏,能留下的是我对他们最用心的一句话:我爱你们,我的爸爸妈妈。 记者 张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