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密码”的中药方
2010年9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带“密码”的中药方
换家药店就抓不到药,患者吃起“糊涂药”
记者 张崴 见习记者 宁大龙
 

近日,有读者爆料称,在省城的一些中医院,一张普通的药方,其中却另有玄机。一些医生为了绑住顾客,抬高药价,在药方中做手脚,将一些中药名换成类似“密码”一样的名字,只有该医院负责抓药的工作人员才能看懂,换到另外的药房就抓不到药。

记者调查: 换家药店抓不到药

9月13日下午,记者以患者的身份,来到了省城某家中医院内进行调查。一进大门,就有医院的工作人员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当天正巧赶上他们请了国医馆的一位著名中医来坐堂,记者挂号后就可以接受专家一对一的诊断。在花了5元挂号费后,记者被指引进入内堂诊断。进入屋内,记者看到,前来看病的人排起了长队,顾客多为一些上了年纪的患者。很多人手拿病历,上面密密麻麻写了很多页内容,看来是经常到这家医院看病的。

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排队,终于轮到了记者。老中医把脉、观察和询问了记者平时的生活状态后,给记者开出了一个药方,并叮嘱记者,中药调理通常需要很长的周期,因此半个月后要再来该医馆重新开药。拿药的时候,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他们医馆的中药,都是由工作人员熬制好后,送往顾客指定的地址。当记者提出药价过高,可不可以去别家药店抓药时,工作人员表示,记者可以随意选择抓药地点。

记者前往胜利路上的一家药店凭方抓药,却被工作人员告知,药方中的几味药,他们根本就没听说过。当记者问起,是否开药方的人在药方中做手脚,才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时,药店的工作人员说,的确有这种可能存在,他们平时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记者随后又前往金寨路和长江路上的两家药店,都没有抓到药方上的几味中药。

业内人士: 此举为了保护药方

难道中药行业真的有所谓的“潜规则”吗?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医学院的一位老教授。他说,这种在药方上设置“密码”的现象,在中医行业相当普遍。而且不仅仅是合肥,全国的同行都在这样做。

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保护药方。很多治病药方,都是一些老中医呕心沥血,靠着几十年的经验总结而成。但有一些人却想不劳而获,谎称有病去医院治疗,借机骗取药方后自己研究,将他人辛苦劳动的结晶化为己用。这种例子在行业内也是屡见不鲜。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一些中医就发明了这种方法,将其中的几味药起了别名,只有自己所在药馆才可以识别,这样即使有人恶意骗取了药方,却因为其中几种关键性的药材无法识别,而变成废纸一张。

而另外一个目的则是为了招徕顾客,保证中医院的正常盈利。很多中医院,为了吸引顾客,都会请一些老中医来坐堂,这笔花销是医院自己承担。因此,为了盈利,这些医院只有将药价略微抬高,以作为这些专家的出诊费用。而如果顾客来医院诊断后,拿着医院开出的药方到别家的药馆去抓药,这其中的损失只能由医院自己承担了。

市民声音: 不少市民表示理解

针对这种现象,记者也采访了一些市民,请他们谈了谈自己的看法。

“都说各行各业都存在‘潜规则’,没想到咱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行业里,居然也存在这样的猫腻。”一位姓刘的年轻小伙子,略带调侃地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不过,一半以上的市民,对这种在药方上设置“密码”的行为,表示理解。经常带母亲去附近的中医院看病的刘女士说,她母亲的身体一直不好,西医看了无数次也不见好转。多年来,经过附近一家中医院的老中医慢慢调理,才有所好转。因此她们也都是定期前往该家医院检查。刘女士说:“毕竟开医院也是为了盈利,别人高价请来专家给你诊断,于情于理,你都应该在他们家买药,对吧!”

也有部分居民则对这种行为表示了反对。一位姓白的先生说,有次他去北京看病,医生一共只给他开了两个星期的药,叮嘱他吃完后再来重新诊断。而两个星期后,医生给他开出的药方却跟第一次一模一样。白先生于是就回到了合肥,在药吃完后,拿着药方前往合肥的一家药店抓药,却被告知药方上的几味药根本不存在。“难道我每次去抓药,还要千里迢迢地跑到北京去吗?这种行为实在不便民。”

那么能不能有别的方法,既保证医院的正常收益和药方的安全,又保证市民的知情权呢?针对这种情况,市民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位姓黄的先生说,他所在的中医院事先就跟患者声明,在该院诊断所开的药方,只能在该院抓取,而价格在原有药材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数额,药材的原价患者可以自己查询。而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女士则建议,中医院可以学西医那样,将诊断的费用独立出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将诊断的费用加在药的价格里面。这样不仅方便了医院的管理,对患者来说,也显得更加公开、透明。

四大部门: 均称问题不归自己管

这种情况到底该谁来管呢?市民如果要投诉,哪个部门应该受理呢?为此,记者首先致电合肥市消费者协会,但工作人员说,这种事应该不属于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也不属于服务过程中的纠纷,因此他们无法受理。随后,记者又拨通了物价局的电话,物价局的工作人员在听完记者的介绍后,表示他们无法处理,并建议记者拨打食品药品监督局的电话。而食品药品监督局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他们只受理食品、药品本身质量出现问题的投诉,这种行业“潜规则”的问题,他们管不了。最后,记者拨通了合肥市卫生局电话,得到的答复依旧,这种情况不在他们的受理范围之内。“建议你拨打12345市长热线,反映这个问题。”工作人员这样向记者说道。

看来,小小的一个药方,显示出行业的规范问题,如何不让病人吃“糊涂药”,依旧值得探讨。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