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中国豆腐文化节来临之际,本报隆重推出《品读淮南——第十七届中国豆腐文化节特别策划》文化特刊,集中宣传中国豆腐文化节情况以及淮南市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最近,本报记者对中共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同志进行了专访,现摘要刊登如下:
办成惠及民众的“百姓节庆”
记者:淮南的豆腐文化节自1992年举办以来,已历十六届,一届比一届出彩,去年还被国家评为“全国十大节庆活动”之一。您能否谈谈举办豆腐文化节有什么好的经验?
杨振超:十六届豆腐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各级领导重视,是成功办节的根本保证。每届节庆筹备期间,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以及中国商业联合会领导都专门听取我市节庆筹备工作汇报,并提出指导意见;中国商业会展联盟、中国烹饪协会、节庆中华协作体理事会、全国工商业大豆业商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国际节庆协会中国分支以及省旅游局、省文化厅、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省广电局、省台办等单位都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二是坚持求新求变,是成功办节的核心所在。特色是办好节会的生命线。每届节庆筹备期间,我们都广泛征求专家、市民、网友等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广纳良言,做到开门办节;在办节内容上,认真研究如何在豆腐菜肴制作上推陈出新。三是突出经贸主题,是成功办节的衡量标准。坚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充分借助豆腐文化节平台,切实把形象展示与经贸推介相结合,努力实现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最大化。四是强化市场运作,是成功办节的重要途径。遵循市场法则,完善市场化运作,鼓励和支持民间和企业法人参与节庆的文艺、商贸等活动,充分利用豆腐文化节这一无形资产,转化资源、增加创收,基本实现了以节养节。
记者:淮南市是如何保证豆腐文化节年年推陈出新,充满魅力和吸引力的呢?
杨振超:创新是办好节会的重要动力。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大型节庆活动必须新意迭出,亮点频闪,才能与时俱进、充满魅力。我们始终坚持创新理念,始终充满创新激情,推动豆腐文化节不断迈上新台阶。一是在办节内容上求创新。坚持传承、创新、融合、共享的办节理念,认真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力求年年推陈出新,以创新增魅力、聚人气。比如本届豆腐文化节的9项主体活动中,首次策划的活动有3项,包装创新的活动有2项。新增加了“淮南八公山·台湾日月潭山水相连”两岸名家剪纸、摄影艺术暨观赏石、紫金砚精品展,“知我淮南·爱我淮南——豆腐文化寻源游”系列惠民观光旅游活动、“民生之夜·五彩淮南”大型焰火晚会等新鲜内容。二是在办节方式上求创新。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办节,以节养节,使豆腐文化节走向市场、融入市场;多邀请一些有意来淮洽谈投资的国内外客商,切实体现“豆腐为媒、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节庆主题。三是在群众参与上求创新。加强与央视等媒体合作,高标准筹办好每届豆腐文化节开幕式,先后成功举办了《同一首歌·走进淮南》大型演唱会、《欢乐中国行·魅力淮南》大型综艺晚会等,同时,各县区、各有关单位还积极组织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民俗表演和全民健身运动,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力求把豆腐文化节办成惠及民众、欢乐祥和的“百姓节庆”。
记者:中国淮南豆腐文化节坚持“豆腐为媒、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十六届豆腐文化节办下来给淮南带来了什么?
杨振超:十六届的办节历程,不仅把豆腐文化节办成了年度盛事、文化盛宴和经济盛会,而且还形成了“五种效应”,成为推动淮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是以节厚文,文化效应更加凸显。通过在节庆期间举办豆腐文化研讨会、《淮南子》研讨会、楚文化研讨会、豆腐美食文化周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示了淮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弘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奇葩——豆腐文化,创新了花鼓灯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发展了少儿舞蹈艺术等特色文化,有力增强了淮南文化软实力。二是以节造势,品牌效应明显提升。通过举办区域发展暨合淮同城化高峰论坛、国际工商领袖峰会、房地产展示交易会等高规格活动,融合放大品牌效应,使豆腐文化节更具文化品位和综合竞争力。三是以节活市,拉动效应日益突出。借助豆腐文化节平台,每届都能签约一批项目,为淮南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比如,第十六届豆腐节,共有119个项目签约,总投资达99.15亿元人民币和7.93亿美元。四是以节扬名,展示效应不断扩大。豆腐文化节作为“世界了解淮南,淮南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云集了众多中外嘉宾和新闻媒体,他们在享受节庆欢乐、领略文化魅力的同时,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推介淮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五是以节鼓劲,凝聚效应逐步形成。通过举办豆腐文化节,进一步提振了广大干群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争先创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
七方面激活文化发展潜能
记者:杨书记能否介绍一下,淮南近年来在文化建设方面有哪些突出成就?
杨振超:我市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大市”目标,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推动科学发展、加速淮南崛起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一是先进文化深入人心。认真组织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了道德模范和“感动淮南”十佳事迹评选活动,树立了王兆华、王世杰等一批先进典型。二是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基本建立了市、县(区)、乡镇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全市新建文化馆3个、图书馆4个、文化活动中心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3个、农家书屋317家,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中心2个、县级支中心6个。三是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文化产业被列为全市九大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幅,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9亿元,同比增长20.2% 。总投资60亿元的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四是特色文化异彩纷呈。形成了中国豆腐文化节、少儿艺术节、淮南风情文化节、八公山旅游节、农民文化节、花鼓灯会、桃花草莓节等一批特色节庆活动以及老年艺术节、社区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五是文明创建成效显著。广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连续七届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市称号,共创建国家级、省级文明单位、文明乡镇近500个。六是精品力作成果丰硕。近年来,先后涌现出《扇风》、《瞧,这帮鼓架子》、《俏媳妇》、《嗨!我的梦》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七是文化体制不断创新。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台,一批文化单位实行了精简合并或转企改制,进一步激活了文化发展潜能。